胶州距离金陵比明州要远很多,但在驿传完全不惜马力的传送下,三月廿九这天上午,第一批运粮团队抵达山东的消息,甚至比再次从明州返回的闻造还要早到一些。
朝野为之震动。
百姓不了解详情,总会觉得,不就是运粮嘛,既然某个少年都能做成,换成其他人,或许会更加轻而易举。但,如果真是如此,元廷当年也不会为了一点粮食就对一众东南割据势力各种迁就。
迁就的结果,也只是每年区区十几万石粮食而已。
可以说,元廷之所以如此快速倾颓,与最近几十年北方长期缺粮既无力养军也无力恤民关系重大。
因为朱元章,历史更多关注元末明初这段时间江淮地区因饥荒而爆发的农民起义,但实际上,同一时间,大都周边的饥荒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在于南方的粮食无法顺利运往北方。
因此,越是见多识广的朝廷上层,越是明白,某个少年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几乎是从零开始地一步步将20万石粮食送到山东,是多么难得的一份创举。
元廷要是有这般人才,怎么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老朱本人更是欣慰、喜悦、振奋皆有,不愧是自家的宝贝二十三世孙啊!随后的第一个念头,依旧是快快把人从明州接回来。
老朱从来不是一个会惯着后辈的人,至少自认为如此,无论是亲近的甥侄还是养子,抑或曾经历史上后来分封各地的诸王,该用的时候都会各种调遣。但,他总觉得,朱塬是不同的,那孩子身子那么弱,又是如此重要,万一有甚么闪失,怎么都无法弥补。
与此同时,老朱也开始按照最近的设想进行兵力调遣。
消息抵达金陵的这天上午,一封封诏令就快马发往南方各军,要求廖永忠、胡廷瑞等各部再次抽调总计五万人,由李文忠、何文辉等率领北上,参与北伐。
李文忠是老朱的亲侄儿,何文辉是老朱的诸多养子之一,与朱文正、李文忠一样,名字都是老朱所起,不仅名字中间都带一个‘文’字,之前还赐姓‘朱’,去年老朱登基之前才改回原本姓氏,可见亲近。
两人本来都是负责牵制一路主帅的帝王亲信,类似监军,随着南方诸军被不断抽调,老朱也不再担心各路将领还能有甚么异动,因此放心地将两人调往北方。
不过,计划中的增兵十万,从南方抽调之后,还差一半。
这就让老朱有些犯难。
护卫金陵的亲军倒是还有五万,但,虽然还没有彻底明确定都,但金陵当下也算大明实际上的京畿重地,五万禁卫,已经是老朱不断压缩后的结果。
再调,也不是不可以。
该下大注的时候,就像当年对阵陈友谅,老朱不会迟疑,但,必须好好考量一番。
无论如何,五万人也不可能全部调去北方,因此,还是凑不齐十万。
那就是周边。
老朱首先注意到了刚刚成立没多久的海军都督府,那边只是八千的天兴卫精锐,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然而,天兴卫责任也是重大,必须确保海上粮道万无一失,这是此次增兵的基础。一旦粮草无法稳定供应,对于前方大军更是一场灾难。
与中枢重臣一番商讨,老朱也打定了主意。
关键还是要拿捏好时间。
按照《天书》记载,明军下半年的八月份攻破大都,因此,海军方面不需要太过提前,只需要六七月份赶往北方参与对大都的合围即可。
既然海路已经打通,到时候,若是条件可行,甚至还可以来一次出其不意。
最后就是各地卫所。
凑齐最后一批人,不成问题。
老朱也明白,这种从中枢到地方的全面抽调,其实有些行险,但,只要能够一举灭掉元室,这次行险也是值得的。
因为某个少年的出现,老朱感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实在没有几十年时间与元廷进行纠缠。
皇宫东阁。
商讨完方案,又迅速拟定传布了一连串诏令,老朱终于打发走各位重臣,自己站在舆图前斟酌良久,便示意侍臣将舆图卷起,露出东阁的北墙。
墙上有字。
老朱一向喜欢在日常居所墙壁屏风等处写下各种文字时时警醒自己。
这次的一段,是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最短的一篇日志。
汉唐之所以强盛,灭匈奴,逐突厥,使华夏数百年无北方边患者,三字而已,曰‘良家子’;赵宋之所以积弱,金辽西夏无不可欺辱之,卒灭于蒙古者,亦三字而已,曰‘贼配军’。
说起这次调兵,若只是壮丁,老朱一封诏令下去,短时间内聚拢百万,问题都不会太大。
然而,正是这段话,让老朱意识到绝对不能因为心急就这么做。
壮丁和兵卒,毕竟是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