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外人进来,师妃暄和李世民两人之间的谈话自然不由地被打断。
这一场代天选帝,询问为君之道的行为,虽然只是一场政治作秀,结果早已内定,但该有的步骤自然一样都不能少。
显然,他们两人也已经察觉到来人的不凡,甚至有可能已经认出了赵明渊。
毕竟,赵明渊正是风云人物,有关他的消息早已传得满大街都是。
恰好赵明渊来到洛阳城的消息刚刚传开,确实很容易便让人有所联想。
更何况,两人已经察觉到来人武功修为极高。毕竟,能够在两人毫无察觉之下就已经来到附近,显然武功修为在他们之上。
而这样的年轻人江湖上实在不多,不,应该说是绝无仅有了。
毕竟师妃暄已经是慈航静斋两百余年来最出色的弟子了。刚下山之时,便已达到心有灵犀之境,实力堪比宗师高手。
可即便如此,也是在赵明渊进门之后她才发现的,便可知来人的强大。
而这样的年轻高手,江湖上有且只有一个,恰好还跟来人的相貌特征等相合。两人自然很容易就猜到了赵明渊的身份了。
或许外面众人便是猜出了赵明渊的身份,才没有阻拦吧。
见两人一时都沉默不语,赵明渊反而首先开口,道:“冒昧打扰,还请两位海涵。在下刚才进门之时,听到两位在谈论为君之道。不知在下能否也听一听?”
听到赵明渊这样说,李世民也不再装作不认识了,反而苦笑道:“赵将军说笑了。
这位秦川公子突然问出这句话,世民又哪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呢?
这个问题还是由赵将军来回答比较好。”
不等赵明渊答话,反而是一直沉默的师妃暄忽然开口道:“这些正是觉得秦王有这个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才会问出口的,秦王为何避而不谈呢?”
李世民盯着她的背影,皱眉道:“秦兄若能说出问这个问题的道理,那我李世民奉上答案又何妨?”
秦川平静地答道:“我这人向来都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很少会费神去想为何要怎么做。
刚才我正是想起世民兄手下设有一个叫''天策府''的机构,专掌国之征讨事宜。
天策府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郎中二人、军谘祭酒二人,典签四人,录事二人,记室参军事二人,功、仓、兵、骑、铊、士六曹参军各二人,参军事六人。
总共三十四人,俨如一个小朝廷。
可见世民兄其志不只在于区区征战之事,而是有志于天下,在下这才有此一问。“
李世民听着她如数家珍一般详细地列出了“天策府“的组织细节,不禁听得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师妃暄这才淡淡地说道:“在下这理由充分吗?“
李世民看向了赵明渊,见他也是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便不由地苦笑了下,道:“我服了!
若秦兄肯为我所用,我必会请秦兄负责侦察敌情。
在下以为,所谓为君之道,首要懂得选贤任能,否则纵然有最好的国策,但执行之时不得其人,施行时也必将不得其法,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师妃暄沉声问道:“大乱之后,当如何实现大治?“
李世民先向赵明渊微微一笑,才答道:“乱后容易教化,犹如饥饿之人易食。
若为君之人肯以身作则,针对前朝弊政,力行以静求治的去奢省费之道,偃革兴文,布德施惠,轻徭薄俺。
则必将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中土既安,远人自服。”
于是,赵明渊便听了一遍李世民现场版的思政纲领,或者说是拉选票的竞选发言。
虽然听起来李世民说的好像都只是空话套话,跟每一个政客讲的都没有什么差别。
可是,赵明渊却清楚地知道,李世民不仅是这样说的,同样也是这样做的。
李世民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所有帝王之中也,足以排进前三甲,甚至是第一名的有力竞争者。
如今这些话听起来可谓是句句都饱含深情,毫无虚假,就算是赵明渊也不由地有些被打动了。
更别说眼光受限于时代的师妃暄了,在她的眼中,李世民可谓是一个完美的好皇帝了。
事实上,历史也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李世民确实创造了一番伟业,开创了贞观盛世。
可那是在没有赵明渊这个穿越者的情况下,自然是李世民最优秀。
不过,在赵明渊看来,李世民的这些方法,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毕竟他们不知道未来,自然不能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在他们看来,李世民的为君之道确实是在当今生产力之下最适合的施政方式了。
师妃暄追问了李世民几句,详细问了几个细节。最后,师妃暄却话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