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之拜受印,谢恩。
宋之普也跟他做交接,将一支笔转交给文安之。
这支笔既普通也不普通,一来是皇帝赐给文渊阁的笔,有很多,但却又是内阁权力象征,俗称政事笔。
首辅执政事笔,主持内阁大学士议政,执政事笔,总其记录。
所以这笔是个象征,代表的是首辅的权力。
文渊阁印、政事笔,内阁两大权力象征,现在一由皇帝赐给新首辅,一并由旧首辅移交给新首辅。
交接完成。
朱以海笑着鼓掌,殿上大臣也纷纷鼓掌。
本来大明内阁制度以来,虽然阁臣数量不定,但也从没有说这般大换人的,一般是有旧阁臣不堪用或是获罪、老病等离去后,再补一个。又或者按需要,增加阁臣。
可直接换阁,还真没有过。
但旧阁臣们并不是获罪离去,这次的换阁还是很祥和的,大家也都对此很是高兴。
朝堂太过动荡,对所有大臣们都不利。
“魏国公,你继为元辅,又兼首席总理,你也向朕推荐一个次辅人选!”
殿上大臣,继续廷推,这次推次辅。
“臣推举张国维、朱大典备天子侯选!”
其它大臣们也推了十几个名字出来,既有姜曰广、高宏图、张慎言、蒋德璟等一干前阁臣,也有诸如沈犹龙、吴易、黄道周、沈廷扬等地方督抚。
马士英、阮大铖倒也被推选了,但推的没几个。
这些名字汇总起来,还各有推选票数。
朱以海看着这些名字,很显然,东林党出身的大臣得票最多,其中大半还都是以前入过阁的。
不过这些人选,好多根本不符合朱以海的要求,有些虽说两榜进士出身,名望挺高,但没什么过硬政绩,也没有地方省府的过硬履历等,有的则言官出身,连部务都没执掌过,这样的就算是入过阁,他也是不满的。
皇帝把这些写着名字的票签摆在面前的御案上,他沉吟许久。
最后抬头,目光扫过廷议众臣们。
“如今中原尚未收复,社稷还未安定,朕以为新一届内阁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尽快击败鞑虏,将他们驱逐出关外,收复两京十三省。”
“所以新内阁还是得文武兼修!”
“朕决定,拜越国公王之仁为内阁次辅,授文华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兼总理大臣衔。”
“赐银印两方,一曰资忠耀武,一曰忠贞启圣!”
皇帝旨意一出,殿上居然出现了惊讶之音。
谁也没想到,皇帝最后居然点了一位武将做次辅,大明近三百年江山,从没有过的事情啊。
当然,在洪武朝,还没有内阁的时候,开国元帅,魏国公徐达是做过丞相的。
可内阁建立后,入阁的都是学士啊。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今天,皇帝再次打破陈规?
刚才大臣们推选了几十个次辅侯选名单,里面可没有一个是王之仁,不仅没王之仁,而且一个武将名字都没有。
皇帝偏偏就点王之仁。
这廷推还有什么意义?
殿中一阵沉默过后。
高宏图站起身来,“臣以为不妥,”
可他话还没说完,皇帝却已经马上道,“高学士是不是觉得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套陈规旧例,不合时宜了。”
“陛下!”
朱以海冷声道,“文武又何必划分的这么清楚?内阁过去是皇帝秘书,协助文字工作,所以用翰林,但如今内阁已经成为朝廷正式的衙门,还是总领百官,职掌票拟的中枢,岂能专由文臣担任?”
“治理国家,执掌中枢,自然得文武兼备,内阁里也需要文武相济,督抚、阁臣,朕以为皆当是不限文武,只看能力。”
皇帝直接摊牌了。
内阁以后必须得有武臣。
武臣不是仅能做到提督,只要有能力,完全可以再任巡抚总督,甚至是出将入相,入阁拜相。
皇帝的理由也很充分,如今两京十三省都还没收复呢,搞什么以文驭武,得文武兼济。
内阁必须得有武臣。
王之仁在绍天朝武臣中地位是勿庸置疑的,朱以海起兵之初就是浙江总兵,这几年一直担任京营总督之职。
其资历、能力、威望、忠心,都无可挑剔。
“请文首辅殿上拟诏,宣麻拜相,拜王之仁为次辅!”
还有人想反对,可见皇帝态度如此坚决,又退缩了。
大家都明白皇帝脾气,向来专制,决定的事情是很难劝说更改的,这时大家才明白过来,今天所谓的廷推,并不是让他们真正来议论推选。
顶多算是来见证观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