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泪沾裳>历史军事>海上升明帝> 第811章 移动界碑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11章 移动界碑(3 / 3)

得以残存,加上宣光的武氏,就形成了这么一副六十年都没终结的割据局面。

从陈朝到到黎朝,后黎朝再到莫氏,再到后黎朝恢复,大明跟安南关系,一开始是太祖时的友好,甚至列为不征之国,安南是大明附属国三年一贡。

可后来黎朝在朱棣时的不恭,被朱棣出兵灭了,但设省不过二十年,明军在安南损兵折将,持续的输血维持,最终没能持续,在宣宗时撤兵。

虽然直接设省统辖失败了,但明朝此后也没再跟安南真正好过,一直想办法搞破坏,莫氏篡位夺权,明朝就支持黎朝复国。

后黎朝强大击败莫氏,那就保全莫氏残余,反正就不让他们一统。

从秦到唐末,中原是一直直接控制着交趾的,设立郡县管理,也迁移了许多汉民。而从五代一直到明,虽然中原的南汉、宋、蒙元、明等多次对交趾用兵,一次又一次的攻破他们的都城,但都没能再征服他们。

明朝短暂的设省二十年,终究还是放弃了。

不过就算如此,安南然后跟中国是同文国家,这样的同文国家,在此时有五个,大明、朝鲜、日本、流球和安南。

都是使用汉字,也都是接受的儒家思想,甚至在许多官职制度上,也都基本上都是汉式的。

明朝曾直接统治安南二十年,自然也有不少移民。

这些边境线上的山民自称是汉民,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既然如此,那就编团练!”曾英对他们的请求很豪爽的答应了。反正他已经把高平、谅山都划入大明了,这些人又是汉裔,编设团练也没问题。

他甚至还赏赐了他们一些布匹银两。

一群人兴奋的回去了。

过了几天,谅山奇穹河一带的寨子都知道了,然后好多寨子也跑来要求编团练发钱粮。

有些是汉裔有些是苗民,还有一些越族的,但他们都表示自己是大明子民。

曾英将其中一些青壮挑选入团练,选中的发一套衣服鞋帽再给些钱粮补贴。

分水岭南面的许多村寨听说后,也心动了。

他们也跑来要成为忠义团练的一员,也想拿份钱粮,数量还不少。

对于他们,曾英的回答是他们在分水岭南,那里暂时不是大明境内。

可那些村寨对这个回复并不满意,凭什么一山之隔,对面的就有钱有粮还发衣服发武器的,抓个郑兵还能领赏钱,咱们就不行?

这些人回去的时候,看到山这边的村寨刚立起的大明界碑,围着那碑转了几圈,一合计,直接把界碑挖了出来,然后抬着就跑过了山岭。

第二天,他们跑过来找到还在寻找界碑的这边团练民兵,说界碑在他们寨子后面,现在他们也是大明疆界之内的百姓了。

团练民兵报到御营这边,御营派不收过去一看,界碑还真就被他们挪到了山南面的那个寨子后面了。

这群人直接为大明拓边十里。

等夜不收回去汇报后,曾英直接大手一挥,既然这些山民一腔忠义,岂能辜负,现在起,他们就是大明子民了,招收青壮健勇者为团练,发衣裳发钱粮。

山那边的寨子得到回复,一片欢欣鼓舞,被点中的村民换上团练的衣服拿起长枪也是觉得威风凛凛。

第二天,村后的界碑就又没了。南边一个村子有样学样,半夜来挖了界碑立他们寨后了,

大明再次自动拓疆十里。

立好界碑的村民得意的跑来报告,请求入籍。

然后,大明广西边界上归顺府、太平府、思明府、凭祥县、永安府的边境界碑,一个接一个的失踪,然后南边的山民跑来请求入籍。

大明拓边十里。

大明拓边二十里。

大明拓边三十里。

大明拓边百里,

大明拓边二百里。

曾英一兵未发,结果大明南疆边界的界碑就一路插到了沧江北岸,要不是郑军在南岸驻了许多兵,只怕都要一路越过沧江,插到太原或是北江了,那可就出了北部山区,到了一马平川的平原上了。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