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董仲舒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被汉武陛下所推行的大一统。 我们一直强调大一统,那么大一统是什么呢? 它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 ““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始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但是这个时候的“大一统”概念只是解释王朝更替的理论,是早期国家建立之理念。 后来才引申为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大佬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加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孔子提出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理想的秩序社会。 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 《吕氏春秋》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 管仲甚至还提出了具体制度上的大一统。 ……这都是对国家政治秩序的“大一统”观念的不同表述,但他们都强调自上而下的政令统一。 还有诸如墨子孟子荀子都各有其理论,大家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去看看他们的思想理论。” “而这些理念最终由“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秦朝变成了现实。”】 无人注意之时,嬴政眼里闪过一丝黯然。 他计划好一切,却都被毁了。 【“从秦始皇开始,“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但是由于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暂,所以真正系统发挥《春秋》大一统思想的是董仲舒。 他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这是说,封建的大一统是天地古今之道,是不可改变的。 有了大一统的国家,必须具有适应这种大一统国家的统一思想,只有上下统一,才能保证法制号令规章制度的畅行。”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创造全新的儒家思想。” “当然啦,汉朝的大一统并不能全部归功于董仲舒,准确的说,是司马迁著《史记》完成了血缘谱系的缔造,为祖先崇拜夯实了人文基础;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完成了国家统治的法理性构建; 而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则用铁骑刀马诠释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真理。 诚然董仲舒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也不能忽略其他人的功劳。 举例:如果没有卫青霍去病等人把匈奴打回老家,反而让匈奴南下, 那么国家都不能统一了, 谁还在乎什么学说呢。 是以孝武皇帝不惜国力也要打匈奴, 实现内外一统。”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方面的大一统,这是每一个当时人的功劳。” 李一表示自己是很严谨的,并没有不喜欢董仲舒。 好吧,还是有那么一啾咪的,毕竟那些年听了无数董仲舒的坏话咳咳。 但是,人长大了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别人的优缺点。 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嘛。 假如董仲舒那么不堪,那么儒家就不会在他的带领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常青树,被历代统治者所重用。 “当然,到了后面大一统概念又有新的变化,但是就如我说的,因时而异嘛。” “回到董仲舒,汉朝的大一统不是董仲舒一人缔造的,但毫无疑问,他提出成熟的理论体系。 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董仲舒敏锐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没有形成大一统思想,诸侯各自为政。 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 他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 董仲舒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 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