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许多风云人物冠以“英雄”称号。都可以看出,在四分五裂的隋末乱世,年纪轻轻的李世民,在静默、蛰伏之中,逐渐展现出了未来作为一位平定四海,开创盛世的千古一帝的风范与潜质。
虽然,晋阳起兵是真正让李世民登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军事舞台,崭露头角。可其实,李世民的第一次闪亮登场,并不是劝说父亲李渊晋阳起兵。他早在晋阳起兵之前,就已经亮过一次相。时间还要倒追到大业十一年,即公元615年,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第一次闪亮登场。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第二次巡行草原,被突厥始毕可汗亲率的数十万突厥铁骑,围困在了雁门郡(今山西代县)。隋炀帝被困雁门,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之际,内史侍郎萧瑀为隋炀帝献上一计:
突厥之俗,可贺敦预知军谋;且义成公主以帝女嫁外夷,必恃大国之援。若使一介告之,借使无益,庸有何损。又,将士之意,恐陛下既免突厥之患,还事高丽,若发明诏,谕以赦高丽,专讨突厥,则众心皆安,人自为战矣。(《资治通鉴》)
萧瑀此人,很不简单,他是隋、唐两代的著名宰相,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九位。萧瑀其人,是南朝萧梁皇室后裔,他的高祖父是梁武帝萧衍,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父亲是梁明帝萧岿,哥哥是西梁靖帝萧琮,姐姐更是隋炀帝杨广的皇后。
实事求是地讲,萧瑀算得上是隋唐时期的一代贤臣,唐太宗后来曾经写了一首五言律诗《赠萧瑀》,称赞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并且,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的过程中,萧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帮助了李世民。
在突厥大军围城的情况下,隋炀帝采纳了萧瑀的建议,连忙下诏,招募天下诸郡,起兵勤王。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征入伍,投在了屯卫将军云定兴的麾下。云定兴其人,原来是隋炀帝的大哥废太子杨勇的岳父,他的女儿云昭训是废太子杨勇的宠妃。
但是,屯卫将军云定兴缺乏谋略,根本不会打仗,面对突厥大军围困雁门,他自己也傻眼了。年轻的李世民,崭露头角。李世民是如何崭露头角的呢?李世民在这个时候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军事才能,他向主帅云定兴献上了一条疑兵之计,简单来说,就是给突厥人大摆“迷魂阵”:
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则旌旗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不然,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资治通鉴》)
李世民的这条疑兵之计果然奏效,始毕可汗开始自乱阵脚,很快就撤军了,雁门之围遂解。这是李世民第一次上阵征战,是唐太宗第一次利剑出鞘,从此开始了李世民征战杀伐的戎马生涯。
当时的李世民,年仅十六岁,按照现在的说法,只是一个高中生。从日后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战绩来看,他是一个胆大心细,勇于冒险,从来不走寻常路,天马行空的优秀的军事统帅。这次雁门救驾,算是这位千古一帝的牛刀小试,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可以具有这样与众不同的韬略与胆魄,着实令人钦佩。
到了大业十三年(617年),李世民看到天下狼烟四起,乱世将至,便有了图谋天下之志。于是,李世民有意说服父亲李渊起兵反隋。不过,在游说父亲之前,李世民在积极地为起兵作准备,也就是在积蓄力量。
怎样积蓄力量呢?李世民开始私下活动,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李世民结交了一大批谋士武将,比如像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人,这些谋臣武将后来一直都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其中,长孙顺德是李世民的发妻长孙氏(后来的长孙皇后)的族叔。
在李世民结交的众多谋士武将中,有一个人至关重要,他就是刘文静。那么,刘文静何许人也?
刘文静,字肇仁,世居京兆武功,是后来李世民秦王集团的重要成员。隋炀帝大业末年,刘文静担任晋阳令,但是他却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可是,刘文静因为和瓦岗军领袖李密是姻亲关系,所以被关进了太原城的大牢里。
此时,李世民正在为父亲李渊的晋阳起兵积极筹谋,四处结交谋士,李世民认为刘文静是个人才,便与他倾心结交,亲自到监狱里来探望刘文静。刘文静见李世民前来探监,大喜过望,说道:“天下大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李世民多么聪明,立刻坦诚布公,回应道:
卿安知无?但恐常人不能别耳。今入禁所相看,非儿女之情相扰而已。时事如此,故来与君图举大计,请善筹其事。(《旧唐书·刘文静传》)
刘文静见到李世民如此坦率,自己便也不藏着掖着了,开始和李世民分析天下局势,并且将自己的计谋和盘托出:
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