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末唐初群星荟萃的风云时代,李密,无疑是这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身为中原第一义军瓦岗军的领袖,天下英雄公推的反隋盟主,李密率领瓦岗军,南征北战,威震中原。曾以三十万瓦岗军,兵临东都洛阳,令天下群雄震服,那是何等的叱咤风云,气吞万里如虎之气概。
似乎所有人都认为,李密是一位能够成就帝王大业,且有实力的盖世英雄。然而,事情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最终成就帝业的,却是唐高祖李渊,而李密却只能做一个悲情英雄。关于李密的失败,除了种种因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那就是——时运!李密的悲剧,败就败在了时运上。
到了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的事业,便进入了一段“瓶颈期”。这一时期,李密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军事成就。洛口一战,李密率领瓦岗军,重创王世充主力,大获全胜。在那一战之后,李密的瓦岗军,实力迅速得到扩充,三十万大军,兵临洛阳城下。李密本人,更是成为了被所有群雄公推的反隋盟主。
与此同时,这段时期,李密也陷入了一个停滞不前的困境。首先,洛阳久攻不下,自己的瓦岗军与洛阳守军,进入了相持阶段;其次,王世充虽然在洛口之战,败于李密之手,但是却并未伤及根本。一旦王世充恢复元气,随时会对李密进行反扑;最后,由于翟让被杀,原本同仇敌忾的瓦岗军,内部明显出现了分裂的趋势。在李密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同时,他也面临着种种困难。
李密最初的想法是,拿下洛阳,号令天下。可是,他没有想到,洛阳城竟然如此难打,打了整整一年,就是没能攻下洛阳。不仅如此,他又碰上了王世充这么一个难缠的劲敌。因此,李密在洛阳城下,苦战了整整一年。
而且,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克长安,正式入主关中。所以,李密想要再西进长安,已成奢望。摆在李密面前的只有唯一一条路,强攻洛阳,无论如何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洛阳。
转眼,时间便到了公元618年。公元618年,对于中国历史而言,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的三月,“江都兵变”,隋炀帝在扬州死于非命;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大唐王朝,年号“武德”,是为“唐高祖”;同月,王世充在洛阳拥立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即“皇泰主”。
面对风云骤变的天下局势,各地群雄纷纷称王称帝,脱离隋朝统治。身为反隋盟主,如今还屯兵于洛阳坚城之下的李密,认为自己也要有所行动。因此,李密要对洛阳发动全面进攻,争取尽快攻下洛阳。
义宁二年(618年)正月,李密亲率三十万瓦岗军,进据金墉城,随即,陈兵于洛阳北邙山。之后,李密瓦岗军直逼上春门(隋东都洛阳北门),一时间,洛阳城下大兵压境,岌岌可危。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密这次兵逼洛阳,声势空前浩大,从他占据金墉城的时候,便可看出:
密乘胜进据金墉城,修其门堞、庐舍而居之,钲鼓之声,闻于东都;未几,拥兵三十馀万,陈于北邙,南逼上春门。
客观来讲,当时战场的形势,还是对李密非常有利的。经过洛口之败,王世充龟缩不出,隋朝洛阳守军只能对李密采取守势。而李密方面,军力大盛,士气高涨。可以说,只要李密部署得当,坚持住这最后的时刻,拿下洛阳,指日可待。可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就在李密即将对洛阳发起全面进攻的时候,局势却骤然发生了巨变。
一支远道而来的军事集团,突然介入了如火如荼的洛阳战局。由于这支军事集团的出现,彻底打乱了李密的军事部署,也让复杂的洛阳战局,发生了逆转。同时,更是因为这支军事集团的突然出现,使得李密的军事实力,受到了严重的消耗,为不久之后的兵败洛阳,埋下了隐患。
这支军事集团来自江都,它就是“江都兵变”的叛军首领宇文化及,和他手下的十万骁果叛军。那么,远在江都的宇文化及,以及十万骁果,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洛阳,为什么要蹚洛阳这趟浑水?
其实,宇文化及和十万骁果,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洛阳,而是关中。前文说过,隋炀帝三下江都,准备欲在江南割据,营建半壁江山。可是,隋炀帝打算建都江南的想法,却引起了护卫他三下江都的骁果禁卫军的不满。
因为这十万骁果军,大部分都是关中人士,妻儿老小都在关中。隋炀帝如果建都江南,这些关中籍的骁果,不就是有家难回。所以,骁果军内部不断有人叛逃,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
时江都粮尽,从驾骁果多关中人,久客思乡里,见帝无西意,多谋叛归。
后来,因为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的阴谋煽动。最终,骁果在司马德戡、裴虔通等将领的带动下,将叛逃演变成了兵变,杀死了隋炀帝。所以,“江都兵变”后,身为叛军首领的宇文化及,自然要带领十万骁果军,西归关中,返回家乡。
于是,义宁二年(618年)四月,在江都兵变仅仅一个月后,宇文化及就带领着十万骁果军,踏上了西归长安的返乡之路。那么,宇文化及和十万骁果的这条返乡之路,走得到底顺不顺利?他们走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