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9年,即唐武德二年,是李唐建国的第二年。同时,这一年对于唐王朝而言,也是危机四伏的一年。当年八月,在刘武周的强大攻势下,太原失守。唐王朝遭遇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军事危机,失去了视若根基的龙兴之地。 太原失守之后,刘武周的兵锋,迅速席卷三晋大地;加之,唐朝一系列的军事失误,晋州、龙门、浍州等地,相继被刘武周占领。河东战场陷入一片战火焦土,李唐王朝的大本营——山西,面临着全面沦陷的危险,情况十分凶险。如果李唐失去了河东之地,那么,将再也无法一统天下,甚至可能就此昙花一现。 万幸的是,唐高祖李渊及时亡羊补牢,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决定收复太原。于是,李渊以李世民为主帅,率领关中地区的全部唐军主力,开赴河东前线,讨伐刘武周。就这样,唐朝对刘武周的一场反击之战,自此拉开序幕!这场反击之战,唐朝方面的领军人物,正是威震群雄的秦王李世民。 那么,作为唐军的最高统帅,秦王李世民是如何带领唐军将士,出奇制胜,走出当下的军事困境?而且,在这场反击刘武周的大战中,李世民又是如何施展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最终彻底消灭刘武周政权,收复太原,取得了河东大捷的巨大胜利,为唐王朝的统一大业再立一功? 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来看,太原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在政治方面,太原是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李唐的根基所在。失去太原,也就代表着唐朝即将失去最初起家的根本。连根基都丢了,唐朝只怕距离土崩瓦解的日子,也不会太远,无疑是政治上的一个沉痛打击。 同时,太原失守,还是唐朝经济方面的重大损失。按照李世民的说法,“河东殷实,京邑所资”。山西地区经济发达,物产丰盈,在唐朝没有统一西北,夺取陇右、河西之前。长安、关中的物资供应,主要都是来源于河东。可是如今,太原失陷,山西形势骤然突变,李唐王朝失去了这一重要的“战略大粮仓”。 更危险的是,军事上带来的巨大威胁。太原失守,在军事方面,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突厥的势力开始向山西渗透。刘武周攻占太原,河东一带全线溃败,蒲津渡口防线被完全撕裂。如果刘武周伙同突厥,从这里渡过黄河,将会直接威胁关中腹地。到时候,情况只会变得愈发糟糕。 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太原都不能轻易放弃,河东也绝不能拱手相送。一旦唐朝丢了太原、丢了河东,此后,唐朝必将元气大伤,再也无法一统天下。因此,唐军收复太原,势在必行,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在太原失守,河东前线告急的极端困境下,唐高祖李渊接受了秦王李世民的建议,决意背水一战,发起收复太原的反击之战。于是,唐高祖启用李世民,命他率领关中唐军精锐,出征河东,征讨刘武周。这一次,整个大唐王朝,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李世民身上。 当时,河东前线的战况,已经是十万火急了。太原失守后,晋州、龙门、浍州等地,先后被刘武周占领。唐朝丧失了山西将近一半的城池,黄河渡口洞开。刘武周的军队,在山西地区,基本算是横行千里。 这样不利的战况,对于李世民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什么说是机遇呢?因为,自从武德二年(619年)四月,刘武周大举进犯太原以来,将近半年的征战,他几乎是一路凯歌高奏,没有遇到顽强抵抗。可以说,从进犯太原到最后拿下太原,刘武周是顺风顺水,鲜少遭遇军事挫折。 没有遭遇挫折,顺风顺水,对刘武周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攻占太原的超常顺利,使得刘武周犯了一个兵家大忌:轻敌。因此,刘武周产生了一种误判,在他看来,唐军的战斗力,也不过如此。刘武周自负地认为,太原都被攻下,况且有突厥的支持,占领整个山西,似乎指日可待。 刘武周的轻敌,可是帮了李世民的大忙。李世民非常善于捕捉敌人的弱点,找到突破口,从而克敌制胜。当初,李世民正是利用了薛仁杲急于速战的心理,巧妙实施疲敌之计,最终一举灭掉西秦,拿下陇西。同样,这一次,李世民根据刘武周的轻敌心理,自然也会制定相应的战术与战法,一击置其于死地。 那么,李世民与刘武周之间的决战,又是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掀开战幕?李世民,这位中国军事史上不世出的天才,究竟采取了怎样的用兵方略,便将不可一世的刘武周,杀得片甲不留,惶惶如丧家之犬? 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出征时,是武德二年(619年)十月下旬,正值冬季。消息传到山西,刘武周慌了。 别看刘武周这几个月横扫河东,看似所向无敌。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事实上,刘武周还没有碰到真正的对手。李世民率军出征河东,顿时让刘武周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 刘武周清楚,之前的李元吉、裴寂之流,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