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梁政权内部争斗不断,君臣相互猜忌,离心离德。况且,唐朝已经取得了东征洛阳,破郑灭夏的空前胜利。应该说,北方暂时稳定。所以,唐高祖李渊认为,现在可以腾出手来,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出兵攻灭萧铣政权。
所以,武德四年(621年)九月,唐军兵分四路,以赵郡王李孝恭为主帅,李靖为副帅,直奔长江中游而来,进攻萧梁。唐军此战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要一举灭亡萧铣政权,拿下整个长江中游地区。
当时,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胜利的天平,明显倾斜于唐朝一方。先看唐朝方面,此时的唐王朝,早已今非昔比,入主中原,统一北方,国力日益强盛。并且,唐军名将云集,兵强马壮,皆是横扫北方群雄的百战之师。更重要的一点,李唐王朝一统天下,乃是大势所趋,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反观萧铣政权,由于萧铣猜忌诸将,杀戮功臣,导致董景珍、张绣两位功臣,相继死于非命。这样一来,萧梁内部,逐渐人心离散,纷纷叛离萧铣。尽管萧铣依旧占据着长江中游至岭南的广大区域,但内部早已腐朽不堪,只是一个空架子罢了,真要和唐军开战,麾下又有几人为他卖命!
即使唐军此次稳操胜券,却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困难,能够一帆风顺。比如,唐军开拔之初,就遇到了一个不小的困难。这个困难,差一点让唐军将帅打起了退堂鼓,险些错失战机。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唐高祖下诏,兵分四路,进讨萧铣。当月,作为前敌总指挥的赵郡王李孝恭,集结好战船、兵马、粮草,率领唐军主力,从夔州出发。可是,当大军行至三峡时,却出问题了。
原来,当时正值秋汛,三峡江水突然暴涨,这给唐军渡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三峡水流湍急,平时就算不是汛期,渡江都存在一定风险,更何况是汛期。因此,萧铣认为,唐军绝不会在汛期通过三峡,防备便松懈下来。
果然,唐军行至三峡,发现江水上涨,纷纷停下脚步。唐军诸将纷纷劝说主帅李孝恭,等汛期过去,再让大军过江。就在李孝恭犹豫之时,李靖站了出来,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兵贵神速,应该趁着萧铣毫无防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战,此必成擒也。(《旧唐书·李靖传》)
最后,李孝恭觉得李靖说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即,武德四年(621年)十月,李孝恭带领全军将士,以及两千余艘战舰,冒着江水暴涨的危险,冲过三峡天堑。不出李靖所料,萧铣当真没有防备。于是,通过三峡之后,李孝恭瞅准时机,率领唐军发起进攻,连克荆门、宜都二镇,进军至夷陵。
在唐军冲过三峡之前,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初七,萧梁鄂州刺史雷长颖,主动举鲁山降唐。
现在,唐军顺利通过三峡,连续攻克荆门、宜都。萧铣顿时感到不可思议,他万万没有想到,唐军竟然会选择在汛期渡江,还真的通过了三峡,行动如此迅速。萧梁所倚仗的长江天堑,在唐军面前,完全就是不堪一击的“豆腐渣”。这一系列的行为,根本来不及让萧铣多想。
但是,惊讶归惊讶,震惊归震惊。唐军既然已经推进至夷陵,萧铣就必须要有所行动,派兵拦截唐军,绝不能让唐军深入萧梁腹地。当时,萧铣麾下大将文士弘,率领数万精兵,屯驻清江。拦截唐军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这数万梁军身上。
因此,唐军通过三峡后的第一场硬仗,便是与文士弘的数万兵马之间的遭遇战。虽然,文士弘拥兵数万,但其部下军纪涣散,精神萎靡,根本毫无斗志。打这样一群散兵游勇,岂不是易如反掌?
与数万梁军狭路相逢,李孝恭命令唐军,全军压上,猛攻数万梁军。结果可想而知,文士弘大败,唐军趁机缴获战舰三百余艘,梁军被杀、溺毙者数以万计。幸亏当初听从了李靖出其不意的建议,才能首战告捷,击败数万梁军。
打垮梁军精锐后,李孝恭乘胜追击,一路追至百里洲。沿途上,文士弘收拢残兵,回身继续与唐军复战,又被唐军击溃。最后,文士弘带领残部,败退进入北江。不久,萧铣手下的江州总管盖彦举,以五州之地降唐。
前线的情况,对萧梁政权极为不利。萧梁军队节节败退,损兵折将,唐军则在李孝恭、李靖等人的率领下,势如破竹,接连击败梁军,不少萧梁地方官吏,纷纷归降李唐。唐军兵锋直指江陵,准备一举拔除萧梁的根基。
形势愈发危急,此时的萧铣,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面对唐军兵临城下,梁军又损失惨重,这个时候的当务之急,必须组织兵力,拼死挡住唐军。可是,现在的问题是,萧铣手上没有兵了。
当初,萧铣大搞罢兵务农运动,削夺诸将兵权,导致了一个严重的恶果,那就是梁军兵力空虚。就以萧铣为例,当时,他身边负责宿卫的亲兵部队,不过才数千人马而已。如今,唐军大兵压境,前线梁军接连战败,而萧铣手中兵力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