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见三人疑惑的目光,轻声开始解释起来。
“咱们大明,现在一两银子能买一石粮食。”
“随着大量银子的涌入,市场上的白银迅速增加,老百姓有了钱,自然就想要买更多的粮食。”
“可粮食本来就只有这么多,买的人多了,粮食必然就会涨价。”
“粮价是一切物价的基础,如果粮食涨价,布匹以及其他东西都要统统涨价。”
“这就会导致物价上涨,银子贬值,这样对我们大明百姓,实在不是什么好迹象。”
李进的话通俗易懂,让朱标和徐达不禁陷入沉思。
不得不说,李进说的话很有道理,但是朱标却不打算就这样算了。
反而询问道:
“既然这样,可有办法解决?”
“石见银山的银矿储量整整八亿两,若是每年只开采一百万两,需要足足开采八百年。”
“这实在是杯水车薪。”
“能不能每年多开采一些,然后对百姓的生活,也不造成那么大的影响?”
在朱标看来,这么多银子,放在这里如果不能用,岂不是浪费?
既然开采出来,容易造成物价上涨,那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所谓的物价上涨?
一旁的汤和听到朱标的话后,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毕竟汤和到现在才知道,石见银山的储量居然如此庞大。
而李进在听到朱标的话后,沉思良久,缓缓说出了一个想法:
“办法倒不是没有,只是这个办法却是十分的繁琐。”
“若是不想造成物价上涨,就要搞大基建,还要搞大掠夺。”
“如此方能减缓物价上涨的速度。”
“大基建?大掠夺?”
朱标眉头微皱,轻声呢喃道:
“不知是何意?”
“大基建,其实很简单。”
李进缓缓说出了后世华夏减少通胀的办法,给朱标还有徐达解释道:
“就是用这些银子,去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
“比如说,道路,水利,还有房子,城墙以及其他的一些基础设施。”
“大明地大物博,这些基础设施的修建,足以进行很多年。”
“而修建这些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不仅能让大明各地的交通更加方便,修建水利,还能提高大明农作物的产量。”
“如此一来,不出十年,大明的各项物资都能得到充足的发展。”
“百姓也因为参与大基建,变得手中富裕起来,农民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这样,即便是物价稍许上涨,百姓也能接受。”
朱标听到李进的解释,眼眸一亮,击掌赞道:
“好。”
“那大掠夺呢?”
“大掠夺更是简单。”
李进嘴角卷起一抹残忍的冷笑,说道:
“既然粮价是一切物价的标准,咱们只需要控制粮价不上涨即可。”
“而价格无外乎有三种情况,供不应求,则粮价上涨。”
“供大于求,则粮价下跌。”
“供求平衡,则粮价平稳,不涨不跌。”
“未来一段时间,大明百姓安定,皇上又是千古圣君,自然能保证政治清明,则必然会迎来大明盛世。”
“到时候大明人口上涨,对粮食的需求则会大幅上涨。”
“再加上挖掘银矿,造成市场上的银子急剧增加,则粮价上涨的趋势,好似是势不可当。”
“但是咱们可以从咱们大明国外的一些小国里面,寻找粮食供应地。”
“去掠夺这些小国内的粮食,来供养咱们大明的百姓,以此来降低粮价。”
“如此一来,则我大明粮价保持平衡,那么物价自然不会上涨。”
“百姓手中的余钱越来越多,则我大明的商业也将迅速发展,百姓们买到的粮食越多,生孩子的欲望也将越来越强。”
“到了那时,大明人口迅速增长,甚至能超越汉唐,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亿万的王朝。”
李进给朱标画的饼,让朱标只感觉热血沸腾。
远迈汉唐,这才是大明朱元璋父子心心念念的盛世。
听到李进规划的蓝图,朱标甚至感觉自己身子有些微微颤抖。
等了好一会,等到朱标冷静下来后,却是觉得有些不对劲,轻声问道:
“咱们要去其他的国家进行掠夺,这...是不是不太好?”
这一刻,朱标想起在船上思考的那个问题。
道义与侵略之间,自己又该如何去选择?
现在不正是询问这个问题的最好时机?
而李进在听到朱标的问话后,却是哈哈大笑,说道:
“自古以来,我华夏以上朝自居,儒家文化更是讲究礼义仁智信。”
“对待我们大明百姓,这些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在国与国的交往之中,这种想法又是何其愚蠢?”
“汉武曾经说过,异族乃是畜生蛮夷,畏威而不怀德。”
“既然其他族类都是异族,对于我大明来说这些异族小国,根本就是一些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