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距离濠州越来越近,朱文正隐隐浮现出一些历史上的记忆。
朱元璋祖上其实是南京句容人,高祖朱伯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
从名字上就能看出,这是一个世代穷苦的人家。
到了祖父朱初一那一代,才带着两个儿子迁居到泗州的盱眙县,死后就安葬在那里。
后来朱家日渐破败,朱五四和哥哥两家在盱眙县混不下去,又搬到了濠州的钟离乡。
别人家是从乡下混到县城,老朱家是从南京混到县城,再从县城混到乡下,足见生活之惨淡。
于是,朱元璋就顺理成章的出生在濠州,而他父亲朱五四也埋葬在这里。
所以细说起来,朱家祖坟其实有三处,曾祖辈在南京,祖父在泗州,父辈才在濠州。
对于朱元璋来说,最重要,也最好考究的,自然是埋葬父亲的濠州祖坟,在日后的洪武二年,这里会正式被定名为英陵。
说起濠州祖坟,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轶闻。
朱家混到朱元璋的老爹朱五四这一代,只剩个穷苦农民身份,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只能租种地主刘德家的。
但地主租金收得高,每年丰收,大半粮食都会落入刘德的口袋,只剩小半才是朱五四辛苦一年的口粮。
就这点口粮,朱五四却要养活一大家人,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
朱元璋长到六岁,因为无钱读书,又干不了体力活,只能也跟去刘德家放牛,父子二人同在一个屋檐下打工。
这种生活,丰年时还能勉强度日,等后来遇到天灾,朱家毫不意外的就陷入绝境。
朱五四积劳成疾,很快去世,接下来是朱元璋的母亲和大哥。
一家壮劳力纷纷离世,让年仅十五岁的朱元璋万分悲痛。
朱元璋和二哥一商量,希望给亲人们合家守丧,便跑去向老东家刘德求赐一块地。
在朱元璋想来,他家两代人都给刘德打工,大部分收成都交了租金,刘德多少要看个人情,人死给个善终吧?
结果刘德的回复也很简单:
“滚蛋!你干活,我付钱,大家两不相欠。现在你们饿死了,与我何干?”
朱元璋悲愤不过,回家痛哭,街坊邻居看了都为他伤心。
最后还是老邻居刘继祖看不下去,慷慨相助,划出自家一片土地。
朱元璋有了地,又买不起棺椁,只能以破衣裳包裹着亲人,掩以三尺黄土,凄惨得甚至连祭奠的菜肴都有没。
埋葬父母大哥以后,朱元璋和二哥年少体弱,没有生计,大嫂没办法,为了养活朱文正,只能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结果,屋漏偏逢连夜雨,接下来又是大旱之年,外加飞蝗遍野,根本没有粮食,只能以草木充饥。
朱元璋心中惊惶,日夜难眠,几近陷入疯狂。
万般惊恐下,他与二哥商议,这样根本活不下去!
二哥左思右想,却也毫无办法,只能无奈说道:
“不如我们兄弟二人离开此地,分头逃荒,没准还能活下一人?”
分别时,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抱头痛哭,那叫一个肝肠寸断。
谁能想,这一别,竟成为两人的永别。
后来朱元璋做过和尚,要过饭,历尽千险加入义军。
等他攻下滁州,名声渐显,他的亲人也终于知道老朱下落,纷纷赶来投奔。
朱元璋这才从亲人口中知道,原来二哥早在分手后不久,就撒手人寰了。
没什么比功成名就时,却无法跟亲人分享,更让人难过的!
然而更难过的是,朱元璋连祖坟都找不到了。
邻居刘继祖当初给的那块地,本来就是个山坡,根本不显眼,朱元璋埋葬父母时连棺材都买不起,更不用谈立碑了。
而且那片山坡上,还埋着许多当地人的祖坟,结果多年过去,地貌发生变化,老朱根本就认不出哪个是自己的祖坟。
最后还是一个太监献计,让老朱下令清明这天,全体百姓都要上山祭祀,清扫先祖坟墓,然后在旁暗中观察,结果发现只有一个坟头没人清理,被荒草覆盖,朱元璋这才起坟,把父母重新移葬,了却一桩心事。
要不是这样,朱文正一行人此次回乡,都不知道拜谁!
也正是如此,从明初开始,华夏对清明扫墓的行为,越发重视!
等队伍临近濠州钟离乡,乡里乡亲早已收到消息,顿时全体出动,漫山遍野的赶来迎接。
钟离乡只是个穷地方,哪里能想到会出一位王上,更不用说,这位大王搞不好很快就要称帝了。
古人重视宗族乡情,个个兴高采烈,就像自己的亲人要当皇帝一般欢呼雀跃。
人群铺满山头田野,将朱文正的队伍围了个水泄不通。
朱标还是第一次回乡,虽然他对家乡毫无印象,但看到眼前一幕,仍是激动的热泪盈眶,华夏人总讲落叶归根,大概就是蕴含着这种情感吧!
朱樉却有些不适应,总觉得这帮人穿着简陋肮脏,一双泥手还不安分的在车架上摸来摸去,真是让人受不了。
朱棡性子急,忍不住挥手驱赶,却被朱标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