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巨大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曾让朱元璋大伤脑筋。
出兵北伐时,他特意让徐达打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就是想一统人心。
结果在南方时还好,等军队一过了江,北方许多地区就不买账了。
北方在历史上,是最先受到游牧文化冲击的地区,早在宋代时,就先后被辽国,金国,蒙古等势力侵占,时间比南方要久远的多。
在长期的游牧统治下,当地许多人从出生起就耳濡目染,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反倒对汉族文化没有接触,更谈不上什么认同感。
元朝入主中原后,曾强行将百姓划分为四等。
第一等自然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蒙古西征时,带回来的中亚和欧洲民族。
第三等是汉人,指原金国统治下的汉族,契丹和女真人。
地位最低的第四等,则是南宋统治下的汉族人和其他少数各民族。
可以说,即便在元朝统治者的心目中,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也是完全不同的。
至少北方汉人可以等同游牧民族的契丹和女真,而南方汉人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南方灭亡的时间较短,对汉文化的保留也最完整,念念不忘下,让元朝统治者也极为不放心。
这种文化差异,给新兴的大明王朝带了巨大的麻烦,就算河南、山东等地已经打下来了,可想要稳固治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朱元璋皱眉思索半响,一时也没什么好办法,便将目光看向下面,征询式的问道:
“众位爱卿,可有良策?”
群臣默然无语,竟没一人站出来说话。
这种事情一个处理不好,很容易激起民变,谁敢轻易发表意见?
朱元璋见没人接话,只能将目光又看向李善长,他是首辅,关键时刻,总该表个态度吧?
李善长竟似早有准备,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侃侃而谈道:
“微臣以为,治乱世当用重典,对付此等刁民,正当严肃法纪,不杀几个,不足以平定地方!”
朱元璋很有主见,没被李善长的思路牵着走,听完反问道:
“这些人本就不服王道,若施以酷刑,不怕激起民变?”
李善长从容应对道:
“如今大明兵强马壮,何惧区区几个蟊贼,若有人敢以身试法,直管派兵剿灭便是!”
朱文正听到这里,心中豁然开朗,好你个李善长,这是算盘打得精光响,竟想一石二鸟,把我和刘伯温都算计进去。
若要制定酷法,自然少不了刘伯温出马,而要出兵平叛,怎么绕的开朱文正?
这么大一个烂摊子,你就随手甩到我们头上了?
果不其然,朱元璋也是个不怕杀人的主,听完虽然没有立刻拍板,却还是将目光看向刘伯温道:
“刘御史以为如何?”
刘伯温当即挺身而出,义正言辞道:
“微臣不敢苟同!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明既然已经收服北方,就应该对当地百姓一视同仁。
北方虽有部分汉人不服管教,但皆是历史遗留问题,陛下当以仁义示之,以教化感动,定能万众归心,国富民强!”
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令人大受鼓舞,李善长却当即反驳道:
“这些人不纳税,公然跟官府作对,已经严重违法乱纪,若是不严加处理,将来岂不是人人得以效仿?天下还不得大乱?
刘御史,你素来以执法严格公正著称,怎么在大是大非上,就如此糊涂?”
李善长抓住了问题的焦点,一句“人人得以效仿”,让朱元璋也不得不高度重视。
老朱最重法纪,时常批评元朝之所以失天下,就是法度松弛的表现。
那些游民如果只是自己闹闹还好,万一真要引起大规模效仿,就触动朱元璋的禁忌了。
刘伯温据理力争道:
“这些游民情况不同,具体案例,当具体分析!”
胡惟庸冷笑一声,出场帮腔道:
“刘御史的意思难道是,法律面前不是人人平等,还有人可以法外开恩?”BIqupai.
这句话极为诛心,连刘伯温一贯树立的公正形象,都要一并打倒。
胡惟庸一出来,李善长的党羽纷纷登场,围着刘伯温就是七嘴八舌,指指点点。
刘伯温纵然机智能辩,但双拳难敌四手,被众人围堵的狼狈不堪。
朱元璋一看场面有点混乱,刚刚准备开口,却突然听到一人高呼道:
“陛下,微臣有奏!”
老朱扭头一看,发现说话的竟然是朱文正。
这小子上朝站了半天,没见说过一句话,这难得发一次言,朱元璋还真想听听大侄儿有什么高见?
朱元璋冲身旁太监赵九使了个眼色,赵九当即大喊道:
“肃静!肃静!”
李善长一伙终于安静下来,再扭头一看,只见朱文正大摇大摆的站了出来,他冲着朱元璋两手一拱,第一句话就是:
“微臣以为,刘御史和李丞相所言,都有道理!”
刘伯温听了微微有些失望,还以为朱文正是想做和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