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转个方向,对太孙殿下的解决方案这边攻击,可这样的话,就过于直接了。 现在的太孙殿下,看似是在辩论,实则锋芒毕露,加上后面一直笑眯眯的陛下。 这一老一小的,谁也没那胆子,张侍郎敢于绕弯上,就已经被很多官员所佩服了。 而在这一刻,朱元璋看着大孙的侧身,还有现在这高昂的气势,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词:舌战群儒。 如此大孙,真的让人很舒服呀。 朱元璋感觉自己都放松了许多,这往后有什么官员的话让自个不爽,关门,放大孙。 必定可以让诸多大臣心服口服。 朱英在这个时候,可不管什么穷寇莫追,那自然是要穷追猛打的。 见都不说话了,直接就一锤定音道:“科举分类取士的好处,是可以很大的程度避免此种不足之处,而对学子来说,选择的方向更多了。” “俗话说得好,孰能生巧,一个事情做得久了,自然就更加的熟悉,也会更加的专业,掌握的学问也就更深。” “在本宫看来,科举分类之势,宜早不宜迟,尤其在蒙学这块,本宫认为在文字之余,还要添加插画,图文并茂,更加让稚童提上兴趣。” “对于蒙学插画,当召集天下画师入京,择其优者而取之。”...... 随着朱英站在这禁金銮殿上,不断的述说关于早朝后跟科举分类有关的安排。 下面的臣子们,感受到一股大势。 只听其话语就能非常清楚的感受到,太孙殿下对于此事,怕是酝酿已久,个中的细节非常清楚,根本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想出来的。 作为大明未来的皇帝,科举变法这样的大事,在当今陛下威严的笼罩下,可谓是势在必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很多官员心里头的小心思,随着太孙殿下的不断讲述,也慢慢的沉淀了下去。 都到了这个份上,再去反对的话,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早朝散去,朱英领着朱允炆,就直奔大理寺司而去,去安排律法的事情了。 像是大明律法这等事情,从来都是皇家一家之言,无须放在朝会上讨论、 等新的大明律法出炉,群臣只需遵守就行。 奉天广场上,诸多大臣纷纷往自己部门所在过去。 而朱棣的面色,有些铁青。 ---- ps:一身轻松,全力码字,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