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大家说笑之时,门外突然又小厮急匆匆地跑到堂下,大声喊道:“中啦!大少爷中啦!大公子中啦!”他活像是刚跑完马拉松一样,一头一脸的汗,气喘不止,几乎说不出来话,断断续续地道:“大公子,
宋辰海原本没什么表情的脸,顿时绽开一个笑容来,梁氏笑道:“赏!快赏!”
徐妈妈从匣子里拿出两枚十两的大银元宝塞给那个机灵且跑得快的小厮。
“多谢夫人!恭喜大公子!恭喜大公子!”小厮接了银子喜笑颜开地下去休息了。
过了好一阵,又有小厮大喊着冲进来:“佟九爷中了!佟九爷中了!九十八名!”
佟九是江陵宋家某位族兄的表亲,佟家也是江陵的大户,祖上出过一个侍郎,佟九的爷爷也是个进士,可惜他的父辈们到现在也只有举人,没有考上进士的。
佟九想勾着宋家大郎的肩膀开怀大笑,但瞄一眼宋二郎宋辰旭,不敢笑得太高兴了。
梁氏手里的两根竹针停了下来,显然是紧张了,宋大人安慰性地握住她的手,拍了拍她的手背,笑道:“考完
梁氏捂着胸口,到底还是紧张的,家里最成器的就是这两个孩子,她了最多心力教育的也是这两个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可要都中才好啊!
这时,大门外有敲锣声传来,小厮们带着报喜的衙役进正厅,那衙役高声唱和:“宋家大郎,宋辰海,会试
徐妈妈立刻拿了银子迎上前,满脸都是笑意:“多谢差爷!要不留下吃杯茶水再走?”
那衙役推辞了一下,正当他跟徐妈妈客气的时候,又一个小厮冲进来,大喊:“十三爷一百五十六名!十三爷,一百五十六名!”
这次是江陵过来的本家人,名字叫宋建殊,看名字就知道,跟宋大人是同辈的,今年三十二岁,他最大的儿子都已经快要议亲了,这次终于考上进士,真是可喜可贺。
那位没走的贡院衙役,因此又拿了一份宋十三爷的赏银,于是他干脆坐下来喝茶,后面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拿一份赏银呢!
等了好半天,
二弟宋辰旭的名次还没人来报,这有好几种可能,要么名次比一百五十三名还差,要么就是没中。要知道一届会试录取的贡生一共才只有三百名左右,这三百多个名额还要分给南京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能在北京录取的只有两百名左右,比一百五十三名还差,那就真的很有可能要落榜了。
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的名字在红榜上,是前二十名,会放在最后公布。
不过宋辰旭不太敢想,因为他院试的成绩就不算太好,特别是吟诗作赋的功夫,他就远不如大哥宋辰海,文章写得怎么样,他自己知道,怎么敢幻想自己能上红榜?
正当宋大人也提自己二儿子提心吊胆的时候,宋辰旭的小厮,顾二大叫着炮仗一般冲进屋:“中啦!二公子也中了!红榜
他一边叫着,一边一屁股摊在了地上,“二……二公子……
宋辰旭那张原本崩得紧紧的脸终于松弛下来,一瞬间又似哭,又似笑的,两眼泪汪汪地看着父亲和大哥,宋辰海替弟弟高兴,他走过去拍拍弟弟的肩膀,宋辰旭突然就抱住大哥的腰,哇地哭了出来,眼泪鼻涕全抹在大哥衣襟上。
宋辰旭这次文章写得非常大胆,在宋大人看来能算得上是一篇言之有物的佳作,但缺点也明显,就是言辞朴实,辞藻不够华丽漂亮,连宋大人都没把握他能不能拿个好名次。这下大家总算是把提着半月的心都放下了。
这边正在喝茶的
顾二跑得快没命了,宋大人亲自给了他一张五十两的银票,看得厅里一众下人们羡慕坏了。
这次红榜都出来了,没人来报喜的,就真的是落了榜,大厅中一时有人欢喜,有人愁。但主家的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名次还非常靠前,不管自己有多失落,那些落榜的举子都是不敢在宋阁老面前显得太过沮丧。
正厅中热闹沸腾了好一阵,之后又有两名衙役过来敲锣报喜,一个府门前能敲四次锣简直就是天大的荣耀。
梁氏一手握住一个儿子的手,高兴得有些说不出话来。
这次上榜的宋建殊和佟九郎佟析言也高兴得不行,一人收了宋大人一个九百两银子的大红封,剩下落榜的几位,宋大人也及时给予了安慰和勉励,一人给了一百两银子的红封,大家都沾一沾喜气,之后更告诉他们想继续住在家中读书的,便安心住下,愿意将家人也接来京城的,也尽管提出来,多添几双筷子的事情,宋阁老如今家大业大,定是能安排妥当的。
宋家之所以能变成如今这般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的规模,靠的就是宋家这种不遗余力为家族子弟甚至妻族子弟中的读书人提供资助的传统,像是隔壁宋家嫡支的府上供养着近百位童生、秀才、举人,每年贡院的衙役也都要去那边宋府上敲好几次锣,搞得京中人家都争相效仿,但还没哪家能招集来这么多秀才、举人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