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买卖,像倭国日.本当年为了争向明朝进贡,内部的两波势力都打了起来。】 【路人甲】:明太宗朱棣在军事上的才能怎么不分到经济头脑上。 【路人甲】:这哪里是万朝给大明上贡,明明是大明给万朝上贡。 朱棣…… 此时,国库的账本也呈了上来,平日这些都由朱高炽一首掌管,朱棣基本不过问。 朱高炽做的不错,总之没让朱棣这个当爹的缺过银子。 【说完了朝贡体系,咱们再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开销。 首先是造船的费用,如此吃水的海船需要从云南等地运输大的木头,且还需要大量的生漆等来处理木头。 之前咱们也说过大明的漕运,经常堵塞,可想而知运输大宗木材不但加重了漕运负担,同时又增加了造船成本。 如此算下来,一艘船的成本起码要四五千两银子,这还不包括后期的维护费用。 出海之后,每日的瓜果蔬菜的开销,两万多号人,怎么不得两三万两银子,还有出海官员的俸禄。 一共下了六次西洋,上述成本就得四五百万两银子。】 “有这么多?”朱棣边听神迹所述边看账本,心底越发的沉。 大明的国库似乎不是他想的那么充盈。 【或许郑和头几次下西洋是赚钱的,但随着明朝的朝贡制度的展开,众番国一起 到明朝上贡。 郑和下西洋赚的钱开始弥补面子工程的窟窿。 拿一件事情举例子, 便能看出后期明朝国库不容乐观。 之前咱们说了明朝用高价收购了许多香料, 这东西刚开始的确是物以稀为贵。 随着朝贡制度展开后,明朝堆积了大量的香料,香料又不是什么硬通货,流转不了等同废物。】 【于是朝堂想了个好办法,把压力转移到大臣身上,在《大明会典》中有这么一句话“今仍以胡椒苏木;折两京文武官俸钞。” 用胡椒和苏木等积压的货物给臣子们发工资,明朝的大臣俸禄本来就不多,这下好了,大部分还换了胡椒、苏木这些无用的东西。 为了养家糊口,臣子没有办法,只能拿东西去变卖,市场下一下涌入了大量的胡椒和苏木。 如此让胡椒和苏木再次贬值,而朝堂仍旧以数倍的价格从贡国买。】 “这缺德主意是谁想的?大哥你么?”朱高煦问朱高炽。 朱高炽叹了一口气,不这么干怎么办,总得开源节流,不然哪里来的银子北征,哪里来银子迁都! 朱棣一页页翻着账本,眉头渐渐加深。 【结果省钱的是朝堂,倒霉的却是明朝大臣,可想而知,这些大臣心里是何其怨恨。 这便是让朱高煦决心停了下西洋的第二个原因。】 “怎么就第二个原因了,第一个原因是什么?”朱高煦问神迹,他的心里话以弹幕的形式发了出去。 明明他听的相当仔细,一字一句都没拉下,怎么还是错过了第一条原因,神迹说了么? “对呀,第一条原因是什么?”朱高燧也跟着问,他也没听神迹说过。 “是吧,神迹没说吧。”朱高煦一看他三弟也没听到,更加笃定神迹没说。 一旁的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二人同时叹气,合着神迹刚刚分析了那么半天,对牛弹琴了? 让朱高煦和朱高燧这么一问,乐瑶有一瞬间的失忆,她刚刚唠嗑的时候没有说第一条原因么?? 【第一条原因当然是下西洋赔钱,虽然面上是赚了,但是加上明贡体系,赚的不如赔的多。】 朱高煦和朱高燧点点头,原来第一条原因竟是这个。 【第二个原因就是方才说的,被坑惨的臣子们的集体反对。 朱棣在的时候还好,众臣不敢言,毕竟之前建议迁都的那个臣子已经被处死,谁也不嫌自己命长。 等着朱棣驾崩,朱高炽登基,这些臣子立马上谏,请求取消下西洋之举。 朱高炽与明太宗朱棣不同,他以仁厚为策,刚登基的时候就平反了当年靖难之役中明惠帝朱允炆的旧党。 从明仁帝朱高炽的谥号就能看出,他受文臣拥护,说直白点,听文臣劝。】 “和宋仁宗那个庸君一样?”赵匡美一看到仁字就想到他们大宋的宋仁宗,文臣心中最向往的帝王。 【分析也分析完了,咱们来总结一下,郑和下西洋在政治层面上还是有很大意义的,但后期的确是拖累了明朝的经济。】 【朱高煦】:那谁对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