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咱们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唐德宗李适失败的原因,自古至今,战争除了消耗人力还会消耗大量的财力,两者缺一不可。 就像大宋后期有银子却无人,或者像明末后期国家财政崩溃,最后都导致了他们失败灭亡。】 李豫眼神一亮,心道不愧是神迹,方才李豫一直问李适,就想听到这个答案,可惜方才李适迟迟没有说出。 “财力?”李适一愣,这是他一直忽略的一点,在他心里只要君主手腕够强硬就能成功。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场削藩给唐朝带怎样的经济压力。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李适时期,“优恤士卒,每出境,加给酒肉,本道仍给其家,一人兼三人之给。1” 这就是唐德宗李适时期的出界粮,之前咱们说过,因为府兵制和井田制的破坏,唐朝的节度使才应运而生。 让节度使自己掌握财政,自负盈亏,如此朝堂不用再出军饷,大大的减少了财政支出。】 * 唐太宗,唐殿 “还是得有银子。”李泰也跟着他家父皇听完了后世明朝的历史,也知道明朝最后是穷死的。 因此李泰深知贸易对一个朝堂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一个朝堂的命门。 此时此刻,李泰下定决心,他得出海贸易,让大唐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样日后不论是上位,他都能自保。 李泰已经不执着于当皇帝,后世那么多败家玩意,他可不想承认是自己的子孙后代。 * 秦 神迹一提到银子,秦始皇嬴政也不由的想起之前的大唐。 统一货币后,如今秦朝的贸易蒸蒸日上,秦朝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且秦始皇嬴政还改良了后朝的盐政,借鉴么明朝时期的盐引。 首先,盐的开采权由朝堂掌控,但是贩卖权却下发给合盐商,并设置了专门的转盐使。 原本秦朝是掌控了盐政的运营,一切盐利尽归官府,虽然短时间内财政大大提升,但夺取的是民间利益。 听了这么多神迹,秦始皇嬴政也开始思考百姓,一个王朝的灭亡,究其根本还是百姓跟着造反,而他们造反的原因则是活不下去。 因此秦始皇嬴政下放了贩盐权,但是不允许自己制作私盐。 商贩可以通过运输粮草到边境得到盐引,如此大大减少了边境的支出,而百姓也得了利益。 不得不说,这一政策实行后,朝堂和民间的关系明显缓和。 【但是唐德宗时期的出界粮却加重了朝堂负担,朝堂要节度使打仗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让节度使外出打仗是需要负担军费,正如《资治通鉴》记载,牙兵出征可以获得三倍工资,就和咱们现代的出差补贴差不多。 朝堂的本意是希望用补贴来刺激牙兵的积极性,从结果是提高了牙兵的积极性,但是弊端也随之显现出来 。 毕竟牙兵们的升迁权都在节度使手里,朝堂无权晋升他们,既然用命换不来官职,为何不保命得银子呢?】 天幕中出现牙兵的卡通形象,他们衣服上写着“打工人” 三个字,然后头顶上则写着“三倍工资” 【因此唐德宗李适此次战争出现一种现象,他派出去的藩镇士兵,很多就驻兵在本镇境外,反正只要出境了就算出差。 如此他们就能拿到朝堂的三倍补贴,且不会有太大的阵亡,毕竟保命要紧。 此举宛如吸大唐血的寄生虫,仗没打多少,但是银子却得了不少。】 李适错愕,他没想到节度使不但不听指挥,还疯狂的占朝堂便宜,他们怎能这般?! “任免权收不回来,又无法武力镇压。”李豫长叹一口气。 说白了,他们就是欺负朝堂,把朝堂当做大义的幌子和退路罢了。 看看那些兵败被赶出来的节度使,一个个的逃往朝堂,当真是退有容身之地。 【阿斗】:总有打下来的藩镇,只要朝堂收回,不就能增加税收么? 【但是节度使打下的藩镇并不想归于朝堂,而是想占为己有。 举个例子,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希烈在攻下消灭梁崇义后想霸占他的地盘,但是唐德宗李适不准,他派河中尹李承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 如何李希烈想强行占有,朝堂是有动武的打算,最后李希烈放弃襄阳,但是在撤离之前把襄阳洗劫一空,不给朝堂留半分。 就算不洗劫,终究会有朝堂派去的节度使,只要成为藩镇出兵得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