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二月正朔。
按理来说,作为年关之后的第一次大朝会,尤其是过去一年朝廷
"接连取胜
",未尝败绩的情况下,气氛并不会过于凝重,也不会商议什么要紧的事。
但自从两日之前,宫中传出消息,确定将于今日举行
"大朝会
"之后,京中各方势力便是不约而同的蠢蠢欲动起来,摩拳擦掌的准备
"大干一场
"。
眼下正是寅时,距离天色大亮还有一段时间,巍峨的紫禁城仍被黑夜所笼罩着,但皇城外却已是人影绰绰,窸窸窣窣的议论声不绝于耳。
凡是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及风闻奏事的御史言官们皆是按照各自品级排列成队,神色各异的等候着宫门开启的那一刻。
另一侧,近些年存在感愈发低的勋贵们也是穿戴整齐,从容有序的排列成队,引得不少文官轻轻颔首,面露不忿之色。
自秦皇统一六国,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代王朝都是
"重文轻武
",大明朝也不例外。
但在国朝初年,这些
"武夫
"们的地位却是凌驾于文官之上,直至
"土木堡之战
"爆发,大明最为精锐的军队死伤殆尽之后,掌握天下兵马大权的
"五军都督府
"方才渐渐没落,军权也被收回兵部,压抑许久的文官们终是掌握了梦寐以求的
"军权
"。
自此之后,这些世袭罔替的勋贵们逐渐沦为了
"吉祥物
"一般的存在,与皇室关系密切的,尚能捞到些帮助皇室
"祭天
"的闲职,关系稍微疏远些的,便只能抱着祖宗的功劳簿过日子。
但随着当今天子继位,这些被打压多年的
"勋贵们
"却是隐隐有了抬头的趋势,虽然苦心经营多年的
"京营
"被天子夺回,但诸如英国公张维贤等勋贵入宫面圣的频率却是越来越高,甚至京中隐隐有些传闻,天子有意令勋贵子弟进入军中
"磨炼
"。
一念至此,不少御史言官的眼眸深处便是涌现出了一抹不满,天子如此信任武将,穷兵黩武,这哪里有
"垂拱之治
"的样子?
阵阵窃窃私语中,位于队伍末尾,身穿青色官袍的吏部给事中阮大铖倒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脸上毫不波澜,只是死死盯着前方紧闭的宫门,像是在期待着什么。
一想起前些时日被自己安置在府中的
"张书堂
",阮大铖的嘴角便是不自觉露出了一抹淡笑,心中满是感慨。
蛰伏半年有余,怕是这朝中的袍泽们早已将其视为被天子忘于脑后的
"弃子
"了吧。
但今日,他便要一鸣惊人,好叫众人知晓,他阮大铖还没有被天子遗忘!
...
浩浩荡荡的队列前侧,便是以内阁首辅李国普为首的三位阁臣及一众六部九卿们。
与队伍中跃跃欲试的御史言官所不同,这些位帝国重臣却是沉默不语,偶尔眼神有所交汇的时候,也满是担忧之色。
倒是一袭红袍的户部尚书毕自严神色微微有些兴奋,口中更是念念有词,好似在心中盘算着什么。
嗡嗡嗡!
又是半柱香过后,沉闷的宫钟声终是于低垂的穹顶中响起,令得已然等候多时的百官们皆是精神一震,下意识的止住交谈,开始低头整理起身上有些凌乱的衣裳。
嗡嗡嗡!
又一轮钟声响起,厚重的宫门也被数十名内侍由内而外的缓缓推开,身着甲胄的官兵们默默握紧了手中紧握的兵刃及仪仗,在上官的号令下,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率先进入皇城之中。
"今日还是这些京营士卒当值呐..
"
望着远处这些身材魁梧的士卒,队伍中倒是有文官忍不住开口,声音中倒是微微有些感慨。
细细想来,倒是有日子没有瞧见那些锦衣卫了。
一般来说,官兵仪仗当由
"天子亲军
"的锦衣卫充任,但约莫从上个月开始,京中的锦衣卫便是不见了踪影,转而由这些京营士卒代替。
"噤声!
"
不多时,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于队伍两侧响起,正是当值的鸿胪寺官员在维持秩序,不知不觉间,远处的天际线上已是射出了一道晨曦,天色也微微有些泛白。
"进!
"
又是一声厉喝响起,停滞不前多时的队伍终是有了变化,文官和武将各自在鸿胪寺官员的引领下,按照
"文左武右
"的规矩逐步迈入宫门之中。
踩在有些湿冷的地砖上,越过午门之后,空旷的皇极殿广场便映入众位官员的眼帘之中,象征着大明权利中枢的
"皇极殿
"便立于广场之后,朱墙鎏金已是清晰可见。
立于金水桥之上,内阁首辅李国普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