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泪沾裳>历史军事>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第518章 一触即发〔上〕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8章 一触即发〔上〕(1 / 2)

三月十五。

不过是几日的功夫,随着宣大六百里加急的驿马来来往往,大战将启的风声便于京中彻底点燃。

上至衮衮诸公,下至市井间的行商百姓,皆是免不了议论纷纷,茶楼酒肆人满为患,气氛很是紧张。

虽然国朝一向不"因言获罪",但这一次城中的五城兵马司差役却是一反常态,凡是在京中散播"谣言者",均被大街捉拿,惹得茶楼酒肆中的说书先生们都是三缄其口,不敢像往常一样高谈阔论。

但不管怎么说,当下京中最为"时兴"的话题,仍是千里之外的女真建奴及前两日还曾兵临宣府城下的蒙古鞑子。

自女真老酋努尔哈赤于辽东建国称汗并且正式起兵以来,大明在其手上可是吃了不少亏。

但得益于大明雄厚的国力,尽管朝廷于辽东节节失利,但仍能靠着固若金汤的宁锦防线"苟延残喘",甚至还在去年接连打了多个胜仗,助长了国人的士气。

只可惜依着京中近些时日突然多出来的"谣言"来看,野心勃勃的女真大汗皇太极很有可能舍弃辽东战场,亲自率领大军杀入关内,甚至兵临北京城下。

按理来说,如此荒诞不羁的"谣言"应该在京中掀不起什么风浪,但各个衙门的官吏们却是对此讳莫如深,唯有几名国子监的"士子"站出来辟谣。

更令京师百姓心中生疑的是,兵部及户部这两日几乎是在加班加点的察验城外的京营,甚至就连负责维持城中秩序的士卒也由那些懒散的五城兵马司换成了真刀真枪的京营兵士,而紫禁城中的天子也是每日驾临城外西山。

在这种诡谲的气氛下,大明各个衙门的官吏皆是在兢兢业业的坚持着,唯恐手上的事务出了岔子。

毕竟大战将启,谁也不想被扣上"延误战机"的帽子。

...

乾清宫暖阁中,大明天子朱由检刚刚卸去身上的甲胄,重新换上了一身轻便的常服,默默听着身旁司礼监秉笔的禀报。

相比较去年朱由检刚刚继位的时候,秉笔太监王承恩的神情好似更加紧张,呼吸很是急促。

毕竟去年情况最为危急的时刻,也无非担心来自"阉党"的鱼死网破,但身旁的天子却有"先帝遗诏"傍身,享有大义。

"九千岁"魏忠贤更是天子家奴,纵然心有不甘,但也无法在皇位更迭之事上做太多的文章。

但反观现在,朱由检所面临的境遇却是大有不同。

对外,女真大汗皇太极来势汹汹,拥兵数万,随时有可能兵临城下;对内,天子已然先后得罪了国内的勋贵和宗室,还将掌握舆论的"东林"尽数排挤出了京师。

如今的北京城中,上上下下不知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天子的一举一动,各式各样的阴谋隐藏在不为人知的阴影之下。

但纵然如此,自己作为司礼监秉笔,也要将天子的"意志"贯彻到底,决不能给外朝的宵小之徒半点可乘之机。

"回禀陛下,宣大总兵杨肇基密奏,宣府城外的蒙古大汗林丹巴图尔已是答应了朝廷的许诺,已然领兵北狩。"

"为了表示诚意,杨总兵先行支付了蒙古人数千两的岁赏。"

一袭红袍的司礼监秉笔微微躬身,低声向身旁的天子汇报着宣大最新的境况,并偷偷用余光观察着身旁的天子的反应。

在他看来,宣大总兵杨肇基仅仅用数千两的"岁赏"便让蒙古鞑子退军,并且将兵峰对准了辽东重镇广宁,实在是大功一件。

区区数千两白银,或许对于寻常的百姓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对于他这位权势滔天的司礼监秉笔来说,却也"不过如此"。

但不管怎么说,杨肇基此举都未曾提前报予天子知晓,而是"擅作决断",难免有"抗旨"的嫌疑。

毕竟天子在圣旨中说的清清楚楚,唯有蒙古大汗林丹巴图尔兴兵广宁之后,朝廷才会恢复互市,并给予"岁赏"。

停顿数个呼吸,见案牍后的天子唯有任何反应,提心吊胆的司礼监秉笔这才如释重负的说道:"黄总兵这两日已是领着麾下标营坐镇京师,接管了城防。"

"孙参将则是奉陛下的圣谕,提督宫中的腾骧四卫。"

大战将起,朱由校的安危自然毫无疑问被放在首位,尤其是经历了昔日的"哗乱"之后,一些看上去"多此一举"的举动便也显得至关重要。

"不错。"轻轻颔首表示满意之后,朱由检便是不假思索的追问道:"成国公近两日在忙些什么。"

朱由检思来想去,京中唯一有能力,有动机"掀起"叛乱的莫过于世袭罔替的成国公朱纯臣,其家族不但曾常年担任京营提督,于军中享有莫大的号召力,更在朝野中拥有不俗的影响力,实在是大意不得。

"回禀陛下,成国公朱纯臣还是身体抱恙,终日于府中休养,私下里也不见与朝臣联系.."

稍作犹豫之后,司礼监秉笔脸上涌现了一抹凝重之色,认真说道:"倒是其府中的亲兵和随从们近两日也被约束在府中。"

"就连平日里无酒不欢的酒蒙子,也好几日没有露面了。"

此话一出,乾清宫暖阁的气氛便是一滞,一直恭谨而立的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