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泪沾裳>都市言情>重生七零:暴富小农女> 第四十六章准备生日礼物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六章准备生日礼物(1 / 2)

因为这个原因,周桃特意去了一趟供销社,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录音机卖。

看来自己想错了,这个时代依然照着原来的进程在发展。

至于那个男孩子,估计是有别的路子,才偶然搞到了一台录音机和邓丽君的磁带。

忽然想到前世看过的一则消息,或许这就是它们的来历吧!

1978年夏末秋初,作家殷立民忽然发现身边有很多年轻人,提着录音机,在上海街头和公园里播放邓丽君的歌曲,“开始我只认为年轻人好奇,喜欢玩这种收录机新玩意儿。后来发现情况不对,竟然越来越多的人提着收录机在大庭广众大声播放邓丽君的歌曲。”

大陆的“邓丽君热”在1978年突然出现,并非偶然。

这一年,录音机被允许由探亲的华侨自港澳带返内地(有数量限制),“各类学校用于教学的录音机”,也不再实行专项报批手续。商业部组建的“赴香港考察小组”,自香港康力公司以每台93港元的价格,购买了1万台盒式收录机。

运回北京后定价每台200元人民币(当时3元人民币约相当于10元港币),开卖的

第一天,“人群挤碎了柜台,不得不停止销售”。

更多的港台录音机,通过沿海渔民的走私途径进入,成为第一种走入大陆家庭的当代电子产品。

这些录音机大都是便携式,可播可录,既可固定摆放,也可随手携带至小型公共场合使用,售价约为每台300-500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城市居民当时1至2年的收入。

以多轨录音技术生产的立体声磁带,与这些走私录音机一同进入大陆。

其中,又以邓丽君的录音带独占鳌头。

这么说来,只是因为东海县太偏僻,所以没录音机卖,像沪市和余杭这样的大城市,应该已经能买到了。

抽空去了一趟干妈家,问她能不能想办法帮自己买一台录音机。

比起收音机,录音机不管是听歌还是听戏,肯定效果更好。

妈妈没有文化,能消遣的娱乐活动本来就不多,给妈妈弄一台,肯定喜欢。

到时再买一些戏曲磁带,她想听什么戏,可以自己选择。

这时候电视机还不好买,就算买到了也看不到好节目。

屏幕小不说,还是黑白的,能搜到的台也少,来来去去那些节目,没意思。

几年后国外的电视剧开始在内地播放,才开始激发大家购机的热情。

印象中八十年代最出名的电视剧,除了动画片,就是《排球女将》《血疑》这些,当时大家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就是一群人赶到有电视的亲朋好友家,坐在一起追剧看。

“我帮你问一问吧!”冯冬梅回答道。

学校最近刚买回一台教学用的录音机,据说是为学英语用的,教英语的年轻教师,平时也会在办公室放一些国外歌曲,很是吸引了一批年轻人。

冯冬梅从小受的教育,对这些兴趣不大。

既然周桃感兴趣,她打算打学校领导想想办法,看能不能以学校的名义,帮忙买一台回来。

至于其它大城市,能不能买到,她也没把握。

“谢谢妈。”见她答应下来,周桃开心地笑了。

几天后大姨夫小姨夫结伴来取货,带回一个消息。

“桃子,你妈让你这两天抽空回去一趟。”小姨夫把上次卖货所的钱,交给周桃,又把这次打算拿的数量,写在纸上交给周桃。

最近生意不错,每天的销售额稳定在五十元左右,他们能拿十元左右的提成,非常可观

现在一家人已经不去赚工分了,除了在读书的孩子,其它人都在摆摊。

赚钱这么容易,还读书干什么?

本来打算让大家都辍学算了,被周桃说了一通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妈有说什么事吗?”周桃疑惑地问。

以老妈的性格,不会无缘无故叫自己回家,除非家里有事。

“如果我猜得没错,应该是你弟弟生日到了。”小姨夫认真地回答。

最近他们和其它姐妹一样,不敢随意打听周家的情况,他会有这样的猜测,是因为桃子她妈无意中提到过这件事。

他心里其实有些不以为然,十几岁的孩子,过什么生日?

人家都是年纪大了,过整岁生日,才庆祝一下。

“哦。”周桃一听,恍然大悟。“谢谢小姨夫。”

重生到现在,她还真的不知道家里人的生日日期,主要是重生前,从来没有过生日的习惯。

周桃甚至不记得自己生日是哪一天?

这次回家,顺便问问妈妈,免得自己糊里糊涂,连这个也不知道。

既然回家给弟弟过生日,总得买一件生日礼物,周桃一时想不起该送什么。

吃的穿的,现在家里已经不缺了,弟弟估计也不会稀罕。

其它生活用品,家里也有,似乎拿不出手。

算来算去,只有这个年纪男孩子爱玩的东西,他估计才会喜欢。

滑板?

不行,太超前了。

竞赛用自行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