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泪沾裳>其他类型>抢救大明朝> 第1955章 阿玛救命,阿玛去哪儿了?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55章 阿玛救命,阿玛去哪儿了?(1 / 2)

.,

大明崇祯六年四月初,辽西,小凌河。

火铳击发的声音如爆豆一般噼里啪啦的乱响。明军马兵的三眼铳已经响成了一片,间或还有虎蹲炮和3斤野战炮交相开火的声音。

在小凌河南岸,在四月初二的白天降临之后,大批的明军骑兵就从他们的松山大营开了出来,扑向尚在后金军控制下的小凌河南岸,以百骑为队,同锦州派出的满八旗、蒙八旗马队打在了一起。

这场发生在主力部队展开之前的骑兵先锋战可不是随便打着玩的,而是为了夺取周遭战场主动权而战的。获胜的一方,将会成为小凌河周遭战场的主宰,从而掌握主动。失败的一方,则将会因为无法掌控战场,无法对敌人展开有效侦查,无法遮蔽己方的行动和营地,从而陷入被动。

而此时明金双方的骑兵都是走“杂活”路线的,没有欧洲战场上多见的专业化的冲击骑兵。都是一些除了炮兵、工兵的活干不了,其他只要属于陆军的活儿,他们全都能干的杂活骑兵......当然了,能不能把杂活干得比较精就两说了。

而之所以会这样,当然也是东亚大陆战场的需求所决定的。东亚大陆太辽阔,而且战争的高发地区又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向交汇的长城沿线,这一线地形开阔,遍布草原、大漠。

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杂活骑兵,就根本没办法在广阔的战场进行布署。而没有杂活骑兵去干侦查、搜索、传令、驱逐、追击、掩护等等的杂七杂八的工作,步兵就只能被动的守在一个个孤立的据点当中,一点用处也没有!

所以昂贵且难以在广阔而复杂的战场上单独行动的重装骑兵,在东亚大陆就很难发展壮大了。适应性比较强,而且用途广泛的杂活骑兵,也就渐渐成为了骑兵的主流,甚至是一国军队的骨干主力。

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后金所倚仗的八旗兵,其实就是一支杂活骑兵。这个时代八旗兵的核心,就是每个牛录取10人的白甲兵和取40人的红甲兵,这些全都是武艺高强,而且马上马下、结阵游斗等各种战技战术全能的勇士!

在朱由检的黑枪骑兵出现之前,依靠这些精锐悍勇的白甲兵、红甲兵,后金军在大部分时候都能牢牢把握战场主动权。不仅可以进退自如,还能把敌人变成瞎子、聋子。

在这种情况下取胜当然就比较容易了......战与不战的主动权在后金嘛,没把握不打就是了,余下的自然就是“战必胜”了。

不过这种战斗力超强的白甲、红甲数量却是有限的,通常情况下,一个满洲八旗的牛录才有50个白甲和红甲。而满洲八旗的牛录总数也就200多个,每个牛录理论上能出50个白甲、红甲,总数也就一万多白甲、红甲。

而这一万多人,才是后金军队真正的骨干!

在朱由检出手夺取燕山和漠南草原之前,明军和后金八旗兵直接接触的战场非常有限。只有辽西走廊、金州半岛,以及皮岛附近这些地区存在接触。而且双方的接触并不频繁,大明一方除了毛文龙的军队之外,都不会主动出击。而后金这边也一直通过保留“缓冲区”,以减少双方的日常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一万多白甲、红甲完全够用。

可是现在,由于燕山、大宁、辽西(营州两卫)、信州等军的出现,大明和后金接触的战线已经变得非常漫长。而且明军在建立燕、宁防线后,已经开始转守为攻,并且还发展出了非常扎手的“黑枪骑兵”。

所以满洲八旗的一万多白甲、红甲兵根本就不够用了,而且也消耗不起——武功再高,也怕黑枪啊!

因此以黄台吉就不得不扩大后金的旗人队伍,一口气扩编出了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朝鲜和外藩蒙古四盟,将八旗变成了六十四旗。这样一来旗丁数量是多了,牛录也多了,白甲兵、红甲兵自然也多了......可是真正能打的白甲、红甲却不会同步增长。

从老满洲牛录中选出来的白甲、红甲还是这么点人。而从蒙古、汉军、朝鲜牛录中选出来的白甲、红甲(火器兵),不过徒有其名而已。上了战场别说帐前黑枪兵了,就是辽镇的6600家丁骑兵他们也打不过啊!

而豪格、阿敏带到锦州的兵,大部分都是从1400多个牛录中摊派来的,一个牛录出几个兵,也不都是白甲红甲......除了豪格、阿敏自己的牛录,别的牛录是不会把白甲兵轻易交给他们的,能给一个红甲(火器兵)就不错了。

所以汇集到锦州这里装主力的一万多后金兵中,如果不算豪格、阿敏自己的老满洲的白甲、红甲,就只剩下不到2000红甲和火器兵,其中可以派出去和明军的辽镇家丁较量的,只有1000多蒙古红甲再加上几百个镶蓝、镶黄旗的红甲兵。其数量只有袁崇焕带来的辽镇铁骑的五分之一......

在小凌河北岸的一处木堡高处,豪格和阿敏正举着千里镜在观看小凌河南面的战斗情况。

在两人的千里镜当中,水流缓缓的小凌河南岸,是大片平坦的原野。刚开始的时候,明军的骑兵以约百骑为一队,一字排开摆了数十队,正把后金的骑兵往小凌河南岸的几个桥头堡逼。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