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画面中的一艘小船之上的一对正说话的男女,男的唯唯诺诺,女人却失望摇头,最后毅然纵身一跃,投了河。
被点名的杜牧看着这一幕,大为震撼,他这首诗其实是对现在国家国力日衰,达官贵人还纵情享乐的讽刺和不满,却不曾想后世对此引用却如此偏颇,关注点在商女上,岂不是本末倒置?
天幕所言亦让他有一丝愧意。
【“用现在更流行的话来形容冼夫人当时心境可能更加形象。”
“那便是——臣本欲死战,陛下何故投降?”】
冼夫人一愣,皇帝先投降了?
【“公元588年,五十万隋军气势汹汹而来,东至建康,西至巴蜀,向偏安一角的陈朝发出了全面进攻。不到一月,陈朝都城建康眼看就要沦陷。”
“又一次,大一统的曙光,就在眼前。”
“而如今,决定是否能将曙光变成现实的关键,就是岭南。”
“平定岭南地区,就意味着真正的四海归一,中原再次一统。全天下有志人士的注意力,都投向了那一片‘蛮夷之地’。”
“隋文帝杨坚派遣得力臣子柱国韦洸率兵进军岭南,他是否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华夏共主,且看此战。”
“此时的岭南是什么情况呢?”
“虽然陈朝覆灭,但岭南地区抗隋的呼声却日益高涨,岭南二十四州都叫嚣着坚持抵抗,而岭南的另一股土著势力,也就是冼夫人,这时,她的儿子冯仆去世。”
“隋书记载,在岭南这个人心浮动不知前路何方之时,冼夫人就是人心所向,岭南各州都推举她为最高首领,号为圣母,希望她能担负守土之责,保境安国,这也是千年之后圣母娘娘的称号最早由来。而此时冼夫人的想法似乎也不难预料。陈霸先是冼夫人支持的战友,而她对陈朝亦是忠心耿耿,当下,冼夫人应当是抗隋的意愿占了上风,尽管她效忠的陈朝已亡。”
“摄于这样的压力,韦洸到了岭下,却徘徊不敢进。”】
已经一统天下的杨坚看着天幕,想到后续发生的事,心中感慨,冼夫人对得起陈朝,却是陈后主对不起祖宗。
陈霸先很伤心,却也很感动,他伤心于亲眼看到耗费无数心力的国家覆灭,却感动陈朝不争气被灭后,岭南父老还如此深情厚谊,陈朝仍有忠臣在。
冼夫人却大受打击,她看向尚且年幼的儿子,她没想到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冼夫人集结各路人马于五岭中的大庾岭,打算凭借天险,将隋军拒于岭外。面对五岭的天险和锐意的守军,领兵的韦洸没有把握,而他背后的隋文帝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曾道:韦洸将两万兵不能早度岭,朕每患其兵少。岭南的防守,不似单薄的江南陈朝,如若硬攻,则难免恶战。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将是最佳的结局。”
“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冼夫人。”
“这样的对峙僵局,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一份书信的到来,终被打破。”
天幕中冼夫人接过一封信,打开一看,那是一封劝降信。
为了避免一场恶战,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让陈后主亲笔写了一封信,信里明明白白地告知冼夫人,陈朝确已灭亡,他本人已被隋朝俘虏,冼夫人应该放弃抵抗,率领岭南各部归顺隋朝。
甚至为了取信冼夫人,随信而来的还有一柄扶南犀杖和陈朝兵符。
冼夫人缓缓拿起那半枚兵符,与自己的那一半,轻轻合在一起,烛光忽明忽暗,让她的神色也变得难以捉摸。
“这扶南犀杖是冼夫人当初献与陈霸先的礼物,没想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次见到。”
“冼夫人再次面临她一生中最艰难的选择,是战还是和?戎马一生的她并不惧战争,可以一旦开战便会将岭南陷入战火之中。”】
天幕下的众人议论纷纷,大多百姓认为还是以和为贵,免得岭南生灵涂炭,有的书生大声既为陈朝臣子当以忠义为先,应当抗争到底,另一些人又反驳道君主都投降了,冼夫人投降也不损其节。
而正值陈朝的岭南百姓却沉默着,他们静静地看着天幕中的冼夫人,他们相信冼夫人做出的决定,无论是战是和。
秦良玉神色凝重地注视着天幕,她们同样是一方统帅,她与她同样看着自己支持的王朝渐渐落幕,未来她是否又会和她面临同样的抉择呢?
与其他人注意力不一样,晋王杨广微微眯眼,天幕强调他当时还是晋王,这是暗示他之后身份会有大变动?一念至此,他差点压抑不住内心的狂喜,他克制的看了一眼太子杨勇,嘴角微挑,除了当上皇帝一个王爷身份还能发生什么变化?
【“尽管中原人总鄙夷岭南俚人蛮夷之徒,不尊礼仪教化,但在史书中却明言俚人十分重信义,一旦承诺的事,不惜杀身成仁,亦要完成许诺。这一点,在冼夫人身上体现得极为突出,在信义与儿子的性命中,她曾经毅然选择信义。因此,隋朝才会使陈后主去信劝降,他们相信作为陈朝忠臣,冼夫人会遵从服从王令。”
“虽然作为一个君王,陈后主表现得十分没有骨气,但从历史纬度来看,这封劝降信却算是他这庸碌荒唐的一生中唯一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