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殿内,奉常大人正在汇报各郡报名的人数,秦国八个郡守,共计七十人报名。
秦国,总人口数为94万,二十八万户,其中军营占比百分之三十,再除去妇孺婴孩等,文举报考人数竟只有七十人。若是将来再打战,能用之人有多少。
纪奕之揉了揉太阳穴,这是他登上皇位之后经常做的动作。
他常常看完奏折就头痛,因为他知道的太多,所以一件事解决的延展令他头痛,更令他头痛的是要做一件事,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失控,你只能不停的想办法解决它。
就像科举制,纪奕之以为它是可控的,但它的开局竟是差点不能颁布,若想长期举行科举制光靠百姓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了太学,那太学之后呢?不知道,先这样吧。
纪奕之道:“开春后,郡府先考核,前三甲者进朝都复试。”
“诺。”
“宣传的事情做的如何?”
“回陛下,臣可保证无论多偏远的村庄,都会听到无论何人皆可入朝为官、改换门庭这十四个字。”
“嗯,继续推进科举和读书宣传的事宜。”
“诺。”
“回去吧。”
“臣告退。”
纪奕之没有抬眼,而是继续研究名单,这份名单上没有商贾之人,大多也是倾向贵族之后、官员之后、乡绅之后等读的起书的人家。
科举制还是要徐徐图之,第二步便是太学,不论男女,身份贵贱满七岁、八岁者皆可免费入学。
之所以年龄上卡,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国库财政拨款能支持多少,其次百姓的参与度,虽然已提前预热,但一切实践见真章,还有就是商贾之人刻板印象的处理。
士农工商,自古以来商最末,也最不被看起,纪奕之想打破这种现象。
现今秦国一半以上都以农耕为主,农耕多看天,也看时间,一个国家的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粮食与经济,粮食的培育也要提上日程,而经济腾飞,就必须让百姓们有足够的购买力。
纪奕之越想越远,感觉一大堆事压的喘不过气,便跟太傅打了个招呼,起身出门换换心情再回来批阅奏折。
纪奕之逛着御花园,被秋季又要入冬的景象冷到,一点阳光都没有,好在散去了一些事。他不由想起郁兮沅,想着她的笑,想着那天观星塔她说的话。
“皇帝。”
“母后,”纪奕之惊喜道,“巧了不是。”
“这时候你不在中和殿批阅奏折,跑出来闲逛,又想点灯熬油到几时?”
“母后,冤枉啊,我自登基以来第一次出来透透气。”
范公公心道,陛下你怕是忘了登基的第二天。
沈太后看着儿子眼底深深的乌青,也是心疼不已,听范公公说皇帝登基后平均每天就睡了三四个时辰,“你不要熬的太晚,国事是处理不完的。”
“我知道的,母后。”纪奕之不由得抱着沈太后的手臂,将头靠在她肩上。
沈太后忍不住笑了,轻轻打了一下纪奕之,“你累不累。”
“不累,”纪奕之比沈太后高一个头,想要靠着母后,自己还要半蹲才行。
“最近在忙科举制?”沈太后问道。
说实话,沈太后刚开始听说小儿子新政颁布科举制的时候,是担心的,后来了解了科举制,又是不敢相信的,自家这个熊孩子居然还有如此睿智的才华?小聪明倒是有。
纪奕之叹了一口气,“科举制的路很长。”
沈太后见儿子叹气的模样,有些恍惚,好似看见了西去的丈夫和长子。
“母后?”
沈太后回神哦了一声,“这新政都是需要时间去见证的,你以为往水里丢个石头听个响就完事了,你不得知道这水有多深。”
“是是是,母后说的是,我要回去批阅奏折了。”说完,纪奕之就打算跑。
沈太后连忙开口,“等等,母后还有一事要与你说。”
“母后请讲。”
“明年你十六了,该是谈婚论嫁的时候。”
纪奕之大惊失色,手一拉,就跑,边跑还边喊:“我才十六,我还小,我还在长身体。”
“噗嗤,还长身体,”沈太后摇摇头,看来问他是没用,还是自己物色,不过儿子好像跟郁太傅家的孙女很要好。
沈太后心思一转。“苏嬷嬷,郁太傅归朝多时,女眷只有他孙女一人,明天请郁太傅孙女郁兮沅进宫来。”
“诺。”
好似小女儿也与她相熟,“明日也将安以公主唤来。”
“诺。”
军机处,太尉大人漫不经心手点着桌子。
文举的模式,他大概摸清,那么武举是否复刻。正想着门外侍卫道:“大人,骁骑将军求见。”
“传。”
骁骑将军张良庸进门,行礼道:“末将见过大人。”
“坐吧,找我何事。”
“大人,文举之事已传开,不知这武举?”
太尉大人笑了一下,语气甚是随意:“什么武举之事?”
“咳咳,大人,这事都传开了,陛下不止要文举、还有武举。”张良庸不自在的理了理自己的大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