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里也有如此,只不过文人更具破坏性,更具典型性。
正常的历史发展下去,不但秦桧偷偷降金,秦桧的妻子王氏,包括王氏的很多亲戚,秦桧的岳父王仲山,都降金当了败类,然而秦桧在女真初下之时,却是另一种表现,就是当前这样,是主战的一派。
秦桧曾经上书言军机四事,坚持抵抗,反对割地求和,后来战事大为失利,不得不送地之时,钦宗在延和殿召百官商议对策,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桧等三十六人坚决不同意。
东京城失守,钦宗奉表投降,被拘于金营,废为庶人,莫俦、吴开从金营回来,传金军元帅之命要推立异姓为帝,留守王时雍召群官共议立张邦昌。
而监察御史马伸主张共进议状,保存赵氏江山,秦桧表示支持,遂写议状,上书完颜宗望要立赵氏为帝,随后宗望大怒,将其拘押在金营。
接着张邦昌被立为伪楚皇帝,秦桧随徽、钦二帝一起被金军拘往北方,还有何栗、张叔夜、孙傅、司马朴、陈过庭等一众大臣都一并押走。
自此北上,行至燕山,眼看就要走出宋朝国界时,何栗仰天大恸,绝食而死,年仅三十九岁,而张叔夜亦是一路绝食,至白沟之时扼吭而死。
孙傅等人则都守节不屈,唯独秦桧屈服于威逼利诱,见风转舵,卖身投靠,甘为汉奸,受女真指使潜回大宋,做了谍子内应,以致大宋北伐屡屡受到干扰,最后丧失了收复国土的最好时机。
秦桧归宋后,自称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抢了小船逃回,这其实便是最大的漏洞。
他是被掳至金国,书生之力,怎可能手刃杀金兵,又拖家带口,数千里逃亡,一起举家归宋?
如果不是他屈膝投靠对方,金国绝不会让其举家南归,变节已是肯定,是金朝有意纵其返宋,充当金国破坏南宋北伐反攻的奸细。
道君皇帝这时看着秦桧摇了摇头,他还没糊涂到那个程度,叫秦桧领兵。
就这时李纲出班道:“官家,臣也愿领兵抵抗女直,保卫国土,不死不归。”
李纲这时任太常少卿,就是太常寺的副官,管祭祀和礼乐的职务。
道君皇帝有些看不上李纲,嫌弃他耿直,总上疏指责自家做事。
宣和元年的时候,开封府大水,灾情严重,所有人都不敢说话,李纲不顾官微言轻,上《论水灾事乞对奏状》,说大水袭来漂浸民居,百官们应竭智效力,捐躯报国救民于灾难,然而水灾过去数日,灾民却迟迟得不到救济。
不久,李纲又上疏指陈时政,劝道君皇帝不应一味享乐,而应该想办法让黎民百姓过得更好,减当年赋税,赈济灾民,停止害民之举,严惩水灾中玩忽职守的官员,把他们以正典刑,另外提拔一些关心百姓疾苦的有识之士。
两次上疏击中朝政要害,触痛蔡京等权臣,更叫道君皇帝不喜,直接将他贬到南泉州的沙县当个管税的小官。
不过李纲的两次上书,却在朝野之间引起极大反响,受一些清臣和民间百姓爱戴,陈瓘对李纲大为赞扬,把他比作唐代名臣狄仁杰,李纲因而名扬天下。
宣和六年时,李纲出知秀州,次年七月被调回朝中,授太常少卿。
道君皇帝这时瞅着李纲,他虽然不得意这李伯纪,可此刻却是感叹,忠臣啊,忠臣!
他心中暗想,这秦桧和李纲都是忠臣,此刻满朝文武有几个敢请命出征?不过此二人而已,原来真是患难见人心,国难见忠臣,此话不假啊!
道君皇帝感慨,却依旧摇了摇头,叫这李伯纪带兵也不成,虽然他曾主政过地方,但是官职有些不够,宋的太长少卿是正四品,眼下这种危机情况,根本不够主率一军的,更何况派出三万禁军接应种师道他都有些后悔,勿论再派兵出去,兵都是要留着保护东京城的。
他摇了摇头,不发一言,紫宸殿内顿时沉默无声起来,所有人就这么呆着,其实不知道说什么,不敢说什么,也害怕说了后道君皇帝会不高兴,降下罪来。
道君皇帝不散朝,实际是在等待黄河那边的消息,他心中还揣着万分之一的侥幸,希望种师道能突然大发神威,将金军阻在一侧,不得过来。
虽然也知道希望渺茫,但道君皇帝既然颇具艺术细胞,自是个爱幻想的,脑子中此刻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开去,直到临近下午末尾的时候,殿外忽然执曹官进殿来报,黄河前线有兵卒送信。
道君皇帝闻言,立刻瞪大眼睛,传命将人带进。
片刻之后,就看一名衣服血渍已经干涸变黑的旗兵,在两个殿官的搀扶下走了进来。
他在丹犀之上踉跄了几步,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陛下,陛下,黄河对岸已失,种元帅,种元帅殉国了……”
“什么!”道君皇帝看这旗兵进来的形象就觉得不好,此刻闻言不由如遭雷击,一切幻想都已经打破,顿时傻在了椅上。
何栗过去一步,看旗兵道:“老种相公殉国,下面的西军还剩多少,又在哪里?”
旗兵道:“军马只剩下一两万人,我来之时正由种彦崇和吴玠两位少将军带着渡黄河呢。”
种彦崇是种师道的孙子,种师道两子早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