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要知道希尹可是一条心思缜密的狐狸,就单说胆量,辽国皇子没谁会有吧?
哪怕放在大金,几个皇子都勇猛无匹,并不畏死,可这种事情怕也很难前往去做,因为几乎就是做不到的,可能最后还白白丢掉性命。
所以金国满朝不相信耶律大石散播出来的消息,何况大金这边也听说宋国皇室没有武人,宋重文轻武,自上而下,皇室并不习练,但那刺客却是武艺超群,一击必杀,毫不拖泥带水,随后便远遁千里。
所以根本不可能。
那就是栽赃嫁祸,泼脏水意图破坏金宋结盟。
但会宁那边还是传过命令,叫人过去与宋国朝廷交涉,意图以为此事给宋国压力,哪怕根本就是耶律大石捏造的谣言,也要借这谣言看能不能攫取一些好处。
不过后来攻下燕京,耶律大石弃城突围逃走,却在他的府邸书房内发现许多来往信笺,那信装于檀木匣用绳吊在柱梁,似乎就是留给来人发现的。
信被宗望得到,然后给众将观看,竟然是耶律大石和宋国秦王赵柽的来往密函,中间时间跨度长达七八年之久,也包括了最后的密谋刺杀太祖皇帝之事,信上全有。
从纸张新旧,墨迹陈涸来看,这些信并不像假的,但是细算时间却有些太过荒诞,那秦王赵柽岂不是九岁多的时候就开始联系了耶律大石?这又怎么可能!
这分明就是最大的漏洞啊!
宗望疑惑无策,便派人送去了会宁,一是觉得先勿论真假,须上报完颜吴乞买决定,二是叫完颜希尹辨认一下笔迹,看看那所谓的赵柽来信上字迹,与那曾在会宁为官刺客是否相似相同。
若是字迹相同,那么所有的不可能就变成了可能,太祖皇帝就是这赵柽斗胆刺杀。
但让所有人失望的是,当年那刺客在会宁确实留下不少笔迹,可和这耶律大石府上得到的书信字迹完全不同,许多在会宁做金国官的外邦读书人甄别过后,都是摇头,希尹看了,同样觉得并不一样。
完颜娄室自家对此事也曾研究过,他不是个轻易就会下结论的人,但他比较了解耶律大石,曾亲手擒过,对其知之颇深,大石乃枭雄也。
若他是耶律大石,想谋划栽赃陷害之事,纸墨做旧容易,书信内容好编,唯有这勾结时间,还有杀人动机不好谋定。
潜入会宁,刺杀金国皇帝,该是辽国最想干的,关宋国什么事?金自起兵就从未与宋为敌过,甚至还做过几笔跨海马匹买卖,事实上直到去岁夺了十六州之前,两者一直睦邻友好,不说蜜里调油,可也是相互敬让。
那么,这赵柽失心疯了,远跑去白山黑水,北地会宁,杀太祖皇帝?
就算失心疯,估计也办不出这么离谱的事情吧!
没理由,没道理,怎么说都不能叫人信服!
耶律大石从被围燕京,放出这个消息,到最后留下的那些书信,都无有赵柽想要刺杀太祖皇帝的理由。
因为根本就没有理由,万一事情为真也就不必分析,若为假,怕是耶律大石也编不出一个什么理由来叫人信服,所以才含糊不提。
还有就是勾结时间,刺杀太祖皇帝这么大的事情,总不能够两人刚刚认识,短暂通信,就会敲定吧?肯定是要交往经年,彼此信任,一点点试探,才好最后达成统一意见。
这个经年该是多少年?至少五年以上,十年都不算长,毕竟如此大事。
但太祖被杀那年这赵柽才十七岁,十七岁就敢潜入会宁杀人先不说,按照书信时间倒推,也就是说两人认识联系的时候,赵柽只有九岁左右模样。
这似乎不太可能。
如果这些都是耶律大石早就设计谋划好要栽赃诬陷的,为什么要留下这么一个破绽出来?
因为这个破绽根本就没办法去掩盖,赵柽是宋帝二子,再往上就是太子赵桓了,耶律大石总不能编造是宋国太子和他勾结,然后孤身潜入会宁杀人吧?
说书的都不敢这么编。
所以完颜娄室自家一直是不相信的,哪怕他不会对什么事情轻易下结论,也觉得此事九成就是耶律大石设的一个局,一石二鸟,在辽破之后,依然能挑动两家不和,甚至金辽为太祖皇帝之死兵戈相见,打死打活,算是与辽报仇。
他做此想法之时,无比佩服耶律大石,这招连环计简直太毒了,直到……
直到大金这边接到了一则军情消息,宋国秦王赵柽,率大军自熙河入夏,指兴庆,破夏,夏帝死,都统军李察哥称帝,续自杀,夏灭。
金国在西夏本来没有什么谍子,因为偌大辽国挡在中间,没必要跨一国给对方安插间谍,所以知道这个消息比较晚,但是这个消息却在金国之中引起不少争议质疑。
首先是对宋军战力的评估,其次是对赵柽指挥作战能力的分析,但讨论来讨论去,中间争议越来越大,以宋军在辽战场上表现来看,根本不具备灭亡西夏的本领,何况还是两线作战,兵力吃紧的情况之下。
金国并不知道赵柽与朝廷反目之事,此刻也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西夏已经弱到极点,甚或远不如末日之辽。
可后来回鹘的事情,东喀喇汗的事情,宋帝都昭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