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腊月二十号开始,知青大院里的知青陆陆续续的开始离开连队,探亲返家了,没几天就走的只剩下云乔她们这一批新知青了。
云乔她们这一批新知青是不允许请假回家探亲的。
公社和农场知青办早在刚进腊月的时候就下发了通知,明确规定:知青在下乡的当年不准请假回家探亲,所有申请,一律不批!
知青办要求,新知青们必须留在北大荒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遵照上级的指示,五连所有的新知青都留在连队里就地过年。
老知青离开后,连队也没再给云乔她们派发新的工作任务,算是给她们放了一个春节小长假,随便她们自由活动,不过给自由归给自由,给自由的同时也往她们身上套了层枷锁。
因为连队同时也要求,所有的知青都不能夜不归宿,不管是男知青还是女知青,每天天黑前必须回宿舍,还安排人每天来检查点名,实行连坐制度,一人不在,所有的知青都要跟着受批评,为的就是让他们互相监督,不能包庇。
小年的前一天,留在知青大院里的新知青们商量着,第二天一块去公社的新年大集凑凑热闹,这个提议一出,几乎所有的知青都高举双手表示赞同,踊跃报名。
于是第二天,云乔就和另外几名女知青一块坐上了连队的马拉大车,连同其他几十名男知青,挤在三辆马拉大车上,浩浩荡荡的往公社赶大集去了。
马拉大车的速度没有公共汽车快,但胜在不绕路,也不用像公共汽车那样总是时不时的停车上客下客,虽然也颠簸摇晃,但鼻子里呼吸的是新鲜空气,不是汽车里难闻的汽油味,所以颠簸归颠簸,云乔倒是没有晕车,只是到地方之后被颠的有点屁股疼。
公社的新年大集非常热闹,还没到公社呢,通往公社的主干道上就开始拥挤堵车了。
赶车的通讯员吕勋看着前面排的长长的,几乎看不到头的队伍,果断扯住马的缰绳,拐进一旁的小路上。
通过农田里的小路,抄近道进了公社。
成功进入公社后,前面的路更挤了。
整个公社所有的道路已经全部成了集市,每条路上都挤满了来赶集凑热闹的人,比肩接踵,万头攒动。
马车是进不去的,哪怕强行进去,也会被堵在路上进退不能。
通讯员吕勋今年没有回家探亲,他在公社经营了几年,颇有一些人脉,见状带着人去了一处民居。
民居的主人是个很好说话的年轻人,吕勋和他关系不错,只是一提,对方就答应了他们。
于是,云乔她们的马车就这样停到了人家的院子里。
到了公社,知青们就不再聚集在一起,约定好下午三点钟还在这个院子里集合,便三三两两的分开了。
云乔照旧和郑文静以及王茹结伴同行。至于和她们住在一个屋子的陈凤霞为什么不在,因为她是老知青,没有规定必须留下过年,所以前几天已经回沪城探亲了。
公社新年大集很热闹,她们出了民居,第一个进入的是鸡市和鱼市,两边都是摆摊的农民,叫卖着自家养的大公鸡和老母鸡。鱼是冷冻的,个头都很大,和云乔他们连队元旦那时候从南湖捕的鱼差不多。
云乔她们不买鸡也不买鱼,也就没在鸡市鱼市停留,顺着人流往前走。
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郑文静远远的看见路边站着一个卖糖葫芦的大爷,他高举着一个稻草扎成的稻草把葫芦杆子,上面扎着一圈圈红彤彤的糖葫芦,色彩鲜艳的像一个个红灯笼,夺目极了。
郑文静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立刻扯着云乔和王茹往糖葫芦大爷的面前挤:“走,我请你们吃糖葫芦。”
人多的时候,逆着人流的方向走是很费劲的,短短几米的距离,她们愣是走了一分多钟。
围巾被人给挤散了,脚背上也不知道被谁踩了好几下,留下几个模糊的泥印子。
郑文静随便扒拉扒拉被挤散的围巾,就迫不及待的问道:“大爷,糖葫芦怎么卖?”
卖糖葫芦的老大爷笑呵呵的回答:“糖葫芦五分钱一串。”
“五分钱一串?有点贵啊,之前不是都三分钱一串的吗?”郑文静从小可没少吃糖葫芦,对糖葫芦的定价那是知道的门儿清。
老大爷也不狡辩,直接坦荡的承认了:“是比之前贵了。这不过年嘛,啥不涨价,不单我自己涨。你可以去问,这一个街的糖葫芦都涨价了。”
“行吧行吧,涨价就涨价吧。”郑文静还是有点接受不了,忍不住问:“那你一毛钱给不给三串?不给,我就去别家问了。”
“行,就给你三串。”大爷也爽快,反正山楂都是山里摘的不要钱,除去一点糖钱,就是卖一毛钱三串也还有的是赚头。
“你要哪串?”
郑文静立刻指向扎在葫芦杆子最上头的那一串:“我要那一串!最大最红的那个!”
“好,我给你拿。”卖糖葫芦的大爷很快将这串最大最红的糖葫芦递给郑文静,又问,“闺女,还要哪一串?”
“云乔,茹茹,你们想要哪串?”郑文静转头问云乔和王茹。
云乔:“我要中间的那串扁的。”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