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的声音在小礼堂里传荡,“那么,又该如何避免航发中的共振?这就不仅仅是材料的问题了,更关键,还是得从设计上着手。”
后世搞航发的,都知道一句常语,叫做“振动是万恶之源”。
这句话,指的就是航发的下限。
恶不除,材料再牛逼,也摸索不到上限。
而造成航发中振动的原因,同样也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高速转动的转子设计做的不好,或者气流的流动、燃料燃烧时的波动、发动机叶片的振动等。
因此,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振动的源头,其根本,终究还是在于设计上。
发动机中转子的形状设计,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设计不好,就振动的厉害,设计好了,就可以在工作状态中避免形成振动。
比如发动机叶片设计上,有一种技术叫做错频减震。
意思就是说,让一个轮盘上的很多個叶片之间,留有轻微的差异,防止一个叶片振动、带动其它所有的叶片振动。
这很明显,就不再是材料问题,而是设计问题了。
杨振的话还在继续,“……所以说,材料和设计的相辅相成,才是正解,而不是把问题孤立起来,简单的归结于某一个方面。
“就拿这次京航和L06所联合研制的那台航发来说吧,试制过程中,就有人曾联系到我,认为在转子设计上,叶尖和机匣的间隙过于狭小了,一旦振动过大,就容易发生碰撞,所以建议把间隙放宽0·1毫米。
“我没有同意,原因很简单,这0·1毫米的间隙,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压气机效率的骤降,以及涡轮前温度的拔高,进而会造成材料使用寿命上的折半……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后世国内出现过一个类似的例子。
测试结果表明,当发动机涡轮温度提高多少度时,涡轮寿命就会断崖式下跌。
所以,大家便开始努力改进材料,想要把寿命给找补回来。
从一代到N代,最后终于成功了。
但是搞材料的都知道,快到2000K这个量级时,提高金属性能究竟有多难。
结果一看转子震动太大,为了防止转子跟机匣碰上,叶尖间隙就放宽了0·1毫米。
然后,直接导致压气机效率下降了百分之二十,涡轮前温度随之提高了300多度……之前所有的努力,一朝回到了解放前。
让材料研发人员直呼卧槽!
由此可见,有时候某些问题,是真的不能归咎于材料的,材料也不应该去背那个锅。
因为材料的发展,终究是有个度的,所以才那么难出成果……
杨振之前那纯属于特例中的特例。
所以,材料发展上的那点儿红利,是经不住设计去糟践的,塞牙缝都不够的好不好!
台下有人暗地里汗颜了一下。
刘恒教授却嘴角微微上翘。
然后用余光瞥了眼不远处的解春雷,心说,不听劝,被点名了吧,该!
台上的杨振,却也稍微顿了一下。
然后才又说道,“之所以这么说,可不是因为我本身就是搞材料的,而且,为什么一再强调设计上的重要性?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设计和材料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和装配工艺,也同样息息相关。”
航发的工艺范围很广,比如材料表面处理、涂层、装配工艺等。
这其中,装配工艺就是设计出来的。
设计也不只是宏观尺寸上的设计,其实包括界面配合公差这种参数,也是归总体设计部门管的。
比如在盘-轴连接的不同配合公差设计上。
轴比孔大,就装配的紧,但装配难度大;轴比孔小,装起来容易,但结构会松。
而这种0·01毫米的参数,到底该怎么给,还得看总体设计部门。
甚至于装配过程本身,诸如冷装/热装、加热/冷却温度、螺栓装配顺序、拧紧方式等,也需要总体设计部门的参与。
而优秀的装配工艺参数设计,是可以让装配工艺,在大幅度简化的同时,还能取得一样的合格产品。
这,就是能力。
所以国外很多发动机的装配车间里,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仪器和设备,绝大部分装配步骤,一把普通的力矩扳手,按照设计好的装配流程,直接开拧就行了。
要多简单,就有多简单。
次一级的装配工艺设计,虽然装配难度大,过程稍显复杂,使用仪器也多,还极其依赖熟练工。
但好歹,最后都能基本达到设计要求,装配部门虽然也会暗地里骂娘,但产品合格,就能掩盖住一切杂音。
最怕的,就是那种这也要求,那也要求,装配部门叫苦不迭,但最终装出来的东西,还特么不合格,设计部门得整天忙着擦屁股,排除故障。
当然了,他擦的不是别人的屁股,而是自己造的孽……
杨振继续说,“……我虽然没真正见识过目前咱们的装配流程现况,但多少还是了解过一些的。
“比如装配紧度大、参数要求严、买最好的设备、每装一个零件,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