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乔伊在香江注册了一家新公司,叫做开拓者半导体,并亲自担任了这家公司的总裁兼CEO。
然后在几天之后,开拓者半导体就完成了对MIPS技术公司的收购流程。
这个消息并没有正式对外公布,因为即使说出去,一家初创公司,收购一个几近于没落了的老牌公司,也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
虽然或许会因为乔伊的身份,而把这种话题给带热,但科技公司又不是娱乐公司,原本就不需要什么舆论热度,看的,终究还是技术和研发能力。
而陈亚军,也同时带领六十多名昆仑员工,加入了开拓者半导体。
但不是说这些人就从此和昆仑再没有什么关系了,相反,他们是代表昆仑,带着技术和人才加入的。
也因此,开拓者半导体才刚刚成立没有几天,原本乔伊和天行者科技双方的股份,就分别被稀释为了24%和36%。
而剩下的40%,则属于盘古基金。
这是昆仑工会所创立的一個内部基金。
不仅仅是这次的开拓者半导体,包括之前昆仑的投资项目,甚至是以后由技术孵化和资金扶植出来的项目等,也都将会放在这个盘古基金里面。
就此,这家暂时还十分不起眼的开拓者半导体,算是做好了蓄势待发的准备。
当然了,开拓者暂时还不打算直面全球市场,因为它首先要做的,还是满足天行者科技和创世科技的需求。
不管是GP U、DRAM还是NAND、NOR、固态硬盘、传感器等。
这是打定主意要猥琐发育了。
毕竟,这会儿无疑也正好是一个十分恰当的时机。
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市场形势比较契合啊!
就拿存储市场来说吧,提起这个,那就不得不说一下什么叫做反周期了。
而和这个词汇关联在一起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星。
反周期,源自于三星的市场策略,而三星,也正是因为把反周期玩出了花儿,才得以干掉了无数竞争对手,并一举坐上了半导体存储领域的头把交椅。
它第一次玩反周期,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东洋和老美围绕DRAM市场,而展开激烈交锋的时期。
彼时双方激战正酣,整个市场临近崩塌,DRAM芯片的价格从1984年的每片4美元,跌到了1985年的每片0·3美元。
就差把脑浆子给打出来了。
但三星则逆势而为,用每片1·3美元的成本,不惜赔本也没有收缩产能,反而继续扩大了产能。
至1996年底,三星半导体就亏损了3亿美金,要不是政府救市,股权资本都得被它亏空掉。
然后,东洋半导体终于被大老美给干翻了,这也是小日子最后的一次硬气,自此以后,就再没有站起来过。
随之而来的,则是个人电脑市场进入爆发期,三星也因此逆势翻盘,并逐渐蚕食掉了东洋半导体的市场份额,占据了主导地位。
三星一看,这才有些后知后觉的自己好像误打误撞之下,玩出了新套路,诶,好像有搞头哦。
于是在90年初,全球半导体市场再次转入下行的时候,三星又一次故技重施,投资兴建了8英寸硅片生产线,用于生产DRAM。
不得不说,三星的运气不错,碰上了微软Windows 95视窗操作系统的发布,内存价格再次暴涨,三星再次补强成功。
而其它各大厂商,这才后知后觉的开始投资扩大产能。
却也间接导致了整个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市场再次倾塌。
尝到甜头的三星,再次逆势而为。
后来随着互联网泡沫被挤爆,全球经济都受到了影响,偏偏DRAM行业,却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期。
而整个内存行业,也在这段时期完成了颠覆性的整合。
先是现代半导体和LG半导体合并,成立了现代半导体,却又在一年多后,从现代集团拆分出来,变成了海力士(Hynix)。
然后,美光收购了德仪的内存部门。
东洋那边同样不甘寂寞,日历、NEC、三菱电机的DRAM业务整合,抱团成立了尔必达(ELPIDA)。
欧洲那边,由西门子半导体部门独立出来的亿恒科技,也更名为英飞凌(Infineon),也就是后来的奇梦达(Qimonda)。
站在2007年这个时间点上,全球DRAM市场因此而变成了五强格局:三星、海力士、奇梦达、美光、尔必达。
但杨振却很清楚,这个时间节点,其实也正是第三次反周期的开始。
这一次的诱因,则是微软即将推出的Vista系统。
因为这一系统对于内存的消耗比较大,所以很多厂商对于市场的预期也很高,于是早就开始扩张产能了。
但事实却是,这款系统销量奇差,以至于整个内存市场闪伤了腰。
而更悲催的,则是遭受到了迎面而来的2007年次贷危机,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
DRAM市场应声下跌,再次破了成本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