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新一期《自然》期刊上,刊登了一篇由京航和昆仑研究院合作完成的学术论文。
而正是这篇论文,引起了学术界内小范围的轰动。
《自然》这种顶级期刊,向来是学术领域最顶尖儿的那种存在。
虽然在专业性上算不上拔尖的那几个,但在综合领域以及影响因子上,其实还是更高一点儿的。
所以能在这上面发表论文的,自然也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相关领域几乎所有学者的关注。
更不要说,这篇论文涉及的,还是石墨烯这个当前最热门的前沿课题了。
当然了,并不是说沾了热门的光,就可以登上《自然》的。
那就太小看这种学术期刊的逼格了。
相反的,在过去三年,相关于石墨烯研究的论文,《自然》总共也就收录了8篇。
其中2004年两篇,2005年两篇,以及去年的四篇。
而去年相关于石墨烯研究的论文,SCI又总共收录了多少篇呢?
答案是327篇。
由此可见,能发表在《自然》这种顶刊上的论文,其含金量究竟有多足,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加上这篇论文,论述的还是石墨烯单层与双层体系中,整数量子霍尔效应,以及常温条件下的量子霍尔效应。
什么是量子霍尔效应?
字面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就是量子力学版本的霍尔效应。
一般情况下,霍尔效应都是在超低温和强磁场等极端条件下,才会被观测到的,这时候的霍尔电阻与磁场,不再呈现线性关系,而是会出现量子化平台。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此之前,量子霍尔效应被看作是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统称的原因所在了。
那为什么研究量子霍尔效应,在科研领域这么受重视呢?
不用说其它的,你只需要知道发现整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冯·克利青,和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崔琦、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莫、亚瑟·戈德萨,先后都获得了诺贝尔奖,就可以了。
而且之前就说过,不管是整数还是分数,它能被观测,都是在极限条件实现的。
比如整数量子霍尔效应,最初就是在高磁场下的二维电子气中,被观测到的;
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则是在迁移率更高的二维电子气里,才能被观测到。
单从这一点来看,能在室温下观察到量子霍尔效应,就足以让石墨烯被称之为材料中的王者了。
这也是石墨烯,为什么在2004年被分离出来之后,就被科研领域如此追捧的原因了。
偏偏量子霍尔效应,也同样是20世纪以来,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
所以,这两者加一块儿,就问你它厉害不厉害吧!
或许有人还会问,关键是研究这玩意儿有什么意义啊,你特么再牛逼,如果无法应用还不是毛用没有?
那就大错特错了。
简单的举個例子,研究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就能观测到量子化电导,就能为弹道运输这一重要概念提供实验支持。
而研究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就能揭示涡旋和准粒子在凝聚态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这还不算完。
因为杨振很清楚,石墨烯中的量子霍尔效应,与一般的量子行为可是大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它其实是一种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有什么意义,就不详细解释了,只告诉你一点,这玩意儿,是能让超级计算机直接做成平板电脑的关键……
就问你有没有被吓一跳!
当然了,这个就不是老路现在能研究的领域了,因为会涉及太多凝聚态物理的知识。
说不得,以后还得是杨振亲自去搞……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篇发表在《自然》上的重磅级论文,还是引发了国内外在科技前沿领域的极大轰动。
不只是京航再次出尽了风头,而且这一次,还是可以敞开来大肆宣扬一番的那种。
就连昆仑研究院,也因此第一次,出现在了很多人的视线中。
这也是杨振刻意为之的结果,毕竟,过度的低调,一旦被有心人曝光,那就显得太诡异,太过于不合常理了。
反倒是偶尔搞出来点儿动静啥的,再去面对这种程度的曝光,就不会再显得那么突兀了。
杨振这个想法,也得到了陈老那边的支持,然后才有了眼下的光景。
而石墨烯这种革命性的材料,也就此被这篇论文,推进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上,并顺理成章变为了最新、也最具热度的话题。
尤其是在国内。
这会儿的国内同行,可不是后世那种水论文,都能水到国外,并把对方卷怕了的年代。
眼下这些人,对于有人能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如此重磅级论文的事情,还是充满崇拜和羡慕的。
而作为一作和通讯作者,路海洋和王文杰的名字,也一下子在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爆火了起来。
老路还没觉得如何,毕竟他也算是身经百战了,脸皮锻炼的也足够皮实。
但王文杰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