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是一种历史表述,“天下三分”则是一种政治表述;一如“蜀汉”是一种历史表述,“汉”才是那个政权的称号。从政治上讲,二者不能相混。(5)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建兴五年(227年),其时,诸葛亮并不面临政治名分上的困扰。蜀汉以“汉贼不两立”之故,对曹魏当然不承认,孙权当时还没有称帝。因此,并不存在三个政权并立的问题。蜀汉面临政治名分上的尴尬,是在孙权称帝之后。孙权称帝,“以并尊二帝来告”,并以共订盟约来巩固联盟。孙刘双方为“求掎角之援”,都需要这个联盟;但孙权还企望以蜀汉对他帝位的承认来增强其合法性。蜀汉内部为此曾有过争议。诸葛亮也认为孙权称帝确属“僭逆”,但出于“应权通变”,对孙权“略其釁情”,最后裁示,“权僭之罪,未宜明也”(6)。这意味着,他对孙权称帝实际上不承认,但为了维持联盟而不公开否认。因此,若以后来三国鼎立的既成事实,而回溯到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的形势分析,以此来赞誉诸葛亮的先见之明,可以说是完全曲解了诸葛亮的政治抱负。
如果说褒奖《隆中对》的人主要是看到了刘备集团前半截的历史,那么,批评《隆中对》的人则主要是看到了刘备集团后半截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