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门前,李景隆和众多大臣缓缓前行。
多数大臣到了千步廊这里,就直接去办公地点办公去了,李景隆路过五军都督府,却是没有进入,而是直接朝着皇宫外走去。
“表弟啊表弟,可莫要怪表哥不帮你,就长孙殿下那等狠人,但凡有丝毫牵连,被长孙殿下误会,那可就不好了。”
“表弟怎么都说是长孙殿下的弟弟,即便有些不愉快之处,想来也没有大碍,可表哥不是啊。”
“表弟的心思,表哥还能不明白,这要是清算下来,表哥可就性命不保了。”
李景隆一边走,一边心里面自我述说着。
早朝的时候,他当然是看到了表弟朱允炆给他的使的眼色,但下朝的时候,他肯定没有去春和殿。
而是急匆匆的出宫,连左军都督府都没去,省得到时候表弟找人过来传召自己。
反正他回京师没多久,也没太多的事情。
并不是说五军都督府事情不多,只是李景隆的职位现在还在西番那边,京师这边挂职,没有重新安排。
五军都督府各都督不仅负责管理卫所的训练与生产,还可参与到明朝中央军事决策中。
兵部在军队中虽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但涉及到统兵和卫所管理,就没资格管辖了。
在明中期的土木堡之变前,大明的军队掌握在五军都督府手里,文臣干预不了。
就这段事情,大明的军队拥有很强的战斗力。
土木堡之变,是继蓝玉案、靖难之役之后,又一次对五军都督府发展变化带来巨大影响。
以于谦为代表的兵部,地位迅速升。总督军务、掌握兵戎、总兵之权,实际都是之前五军都督府所掌握的军队的管理权和指挥权,均由于谦一人掌握。
这才导致文臣统领武将,以至于在各方面来说,武将的地位降低,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急速下滑。
尤其是文臣的贪污之风,影响到了军队,文人统兵多数都是以喝兵血,吃空饷为主。
直接将大明军队腐朽,各种欠饷的事情屡出不绝。
明末戚继光率领的军队,之所以有那么强的战斗力,全靠戚继光自己给文人司张居正,甚至在京师的严嵩送礼。
甚至于军队的军饷,都是戚继光自己补的。
在当时明末的那种情况下,士兵们哪能不效死,再加戚继光本身的军事能力,自然更加强大。
而戚继光的钱财,主要还是来自于父亲留给他的家底。
戚继光父亲戚景通,也是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从级别来说这是一个正四品的大官,
当时的戚景通放着好好的指挥佥事不做,偏要想办法当一个从七品的把总。
这个从七品的把总,就是江南漕运的把总。
明清两代,漕运都是最肥的肥差,灰色收入相当之高,而戚景通做了很多年江南漕运把总,其中积累的财富,可以想象。
也正是这个原因,当时的万户南溪王栋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戚继光。
与此同时,朱英正是在宅院里,查看大明军事制度。
“如此看来,军政分离的脚步,要加快了。”
朱英看着关于五军都督府的管辖职能,皱眉说道。
如今的大明,正是处于军政合一的统治理念。
老爷子的中央集权,在朱英看来,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因为皇帝本身,全部被全国大小的事务束缚住了。
所谓的日理万机,是半点玩笑都不开,各种各样的事情,把皇帝所有的精力都牵扯进去,哪还有其他的心思。
看不完的奏章,开不完的早朝。
这要是换了能力稍弱一点的皇帝位,完全连皇宫都没时间出去了,要是不处理吧,政令的难以出皇宫。
中央集权,在朱英看来,其实并不是体现在内政方面,而是体现在兵权面。
军政合一的好处是地方治理的效率高,坏处是地方独立性增强。
反过来说,军政分离最大的好处,就是兵权可以完全的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了。
至于地方,皇帝本人完全可以达到垂拱而治。
在朱英心中的垂拱而治,就是把文臣的权力还给文臣,治理地方。
治理不好,自然便是问罪,治理好了那当然是升官。
掌握的军队的皇帝,本身就会有极大的话语权,不怕文臣不听话,不听话瞎搞的,轻者革职,重者赐死,便就行了。
保证好军队的军饷不出问题,大明如此多人,永远不缺天才,总是会有治世能臣出现。
想到这里,朱英拿出一张白纸,开始在面写出自己的想法。
对于大明如今的军队,尤其是卫所制,肯定是不能丢弃的。军户屯田就如今来说,是十分高效的存在。
因为如今的军队本身,也是生产力的一种体现,并不能算是职业军人,只能是户籍军户,不操练的时候,也是要下田插秧的。
所以当然不能照搬后世的模式,实行一刀切。
需要改制的地方,就是对军队实行双线管理,即即军政军令分离。
军政部门,则是负责军户们平时的生产,包括屯田,军籍,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