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泪沾裳>其他类型>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175章:爷孙辩论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5章:爷孙辩论(1 / 3)

这是从古至今,所有掌权者,最为担心的问题。

类似这样的思想,不仅仅是在儒家论语中,在更多方面书籍典故均是如此。

何以朱英要冒这天下之大不为,掀起打开民智的口子。

其实在朱英看来,所谓的思想禁锢,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唯一得到好处的,并非是皇权,而是群臣,文人,乃至于地主乡绅。

他们垄断了知识,如同雅文一样,官方下来的告示,解释权却在他们手里,反正普通的老百姓也听不懂。

这是对皇权的阻断。

朱元璋当然很清楚这里面的条条道道,所以他的谕旨才会以大白话的形式传达,让别人没有可趁之机。。

只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没考虑过开民智的事情,他现在是皇帝,属于既得利益者,当然是先维护自己的利益。

然而,民智开了,就真的会造反不断,社会动荡吗。

朱英并不这么认为。

后世的经验告诉他,那些最喜欢造反的,恰恰不是读书人,反而是一些愚夫莽夫。

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明事理的读书人,反而更为容易维护社会的治安。

在后世某段时间,暴力大行其道的时候,往往就是那些撤学的孩子,最为喜欢冲动,沦为打手一流。

老老实实在学校课的,有几个天天出去鬼混,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在乖乖读书。

俗话说得好,君子动口不动手,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读了书,有了知识的人,会更加的去维护皇权,甚至于读书的人多了起来后, 贪官污吏都能减少很多。

大家都懂律法了, 当官的胡作非为, 都可以直接告,而不是被欺瞒。

朱英想到这里,便是要琢磨如何说服老爷子了, 微微沉吟过后,便开口说道: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爷爷是从蒙元末期走到如今的, 亲手经历过那段混乱的岁月, 孙儿请爷爷回想一下,那些带头造反的, 一个个都是读书人嘛。”

“还是说这些读书人,闹得最为欢腾。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儒家的学问源自春秋时期, 但我神州, 自始皇一统后, 便在不断的进步。”

“我大明如今, 堪称最好的时机,没有世家士大夫这些人指手画脚, 可谓是百待废兴,在一片白纸作画,想如何做, 就如何做。”

“远的不说,爷爷看隋唐宋三朝, 便是皇帝本人,哪个不是束手束脚, 受到诸多掣肘,皇权不下乡, 都成了潜在的惯例。”

“所谓皇室,也就是最大的那个世家罢了。”

朱英苦口婆心的说道,其中的目的,就是想让老爷子认可自己的思想。

改革为何如此艰难,最为重要的便是传统思想的改变,走不同的道理,但是这天下间, 无论是文人的思想,还是帝王的思想。

都是被前人所制约着,后世之所以有那般大的转变,并非是本身的变革, 而是受到了世界的冲击,不得不变,不得不改。

君不见,单单后世主流思想的改变,那也是多少大学生,先进分子用血和生命换来的。

朱英在这个点和老爷子说这些事情,其实有些急了。

但明初这个时候,尤其是洪武年间,真的就是华夏古今最佳的时机。

从来没有过,像是明初这般好的时候了。

曾经没有,往后也不会有。

朱英也曾经想过,等自己登临皇位的时候,再来改革这些。

自己真的能和老爷子相提并论吗,朱英的心里没有把握,终究他是没有当过皇帝的,也不知道未来的路会是怎样。

但是他心中非常清楚,假若在这一方面,老爷子能够支持他的想法,那么整件事情将会变得更加的简单。

以老爷子目前的威势,这天下哪有反对的道理。

朱元璋听完后,面色认真的开始思索起来。

大孙说的这些事情,是朱元璋这辈子,都没有想过的事情,虽然第一反应,朱元璋的心中有些抗拒,这和他的思想,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了。

在朱元璋的心中,或者说在朱元璋之前,秦始皇之后所有皇帝的心中,所谓家国天下的帝王思想,已经是根深蒂固。

这大明,是老朱家的,现在是,未来也必须是。

朱元璋定下的制度也好,屠杀功臣也罢,或者是各方面的安排,都是为了让这个家能够不断的维系下去。

但是大孙的话,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想法,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需要披荆斩棘,甚至是充满危险的道理。

他看不到在这条道路,成功的风景,因为这没有任何的先例。

朱元璋能够看到的,只有数之不尽的危险,动摇老朱家大明根基的危险。

这般去做,按照大孙的想法,自然会使得整个大明腾飞起来。

大孙在做这些话的时候,朱元璋也能感受到,那言语间充满的自信,仿若能够看到未来的大明。

可是这么做,冒如此大的风险,真的值得嘛。

大明已经很大了,大到无论是谁,一辈子都走不完大明的疆域,这么辽阔的疆域其实朱元璋已经满足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