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泪沾裳>其他类型>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第四百一十七章 难处,那些错失的人才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一十七章 难处,那些错失的人才(1 / 2)

片刻后,孙权方才笑着接话道:“罢了,朕也不为难卿了,朕已知卿意,支博士就是滑头,各家的学问亦是精通,不愧是朕之肱骨智囊啊,朕决定了打算让卿辅佐新太子。”

支谦松了一口气道:“多谢陛下体谅仆的难处。”

支谦的祖先是后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氏族后裔。

他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

他对从前那些过分朴质以致隐晦义理的译本很不满意,因此翻译佛经时主张“尚文”和“尚质”要调和。

从佛典翻译发展的全过程来说,由质趋文,乃必然之势;支谦则风气之先后世。

支敏度评价他的翻译︰“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僧肇认为他的翻译“文胜于质”。

但僧肇的老师鸠摩罗什翻译《维摩经》时,大篇幅引用支谦原来的译本。

汉献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兵乱,他随族人避乱南渡到东吴。

在那里他得到从事翻译的机会,从吴黄武元年到建兴中约三十年间搜集了各种原本和译本,未译的补译,已译的订正。

对《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等重要经典,直接加以重译。

同时他又帮助从印度来华的维只难和竺将炎译经,他刚到东吴后便得到吴主孙权的信任、重用,被封为吴国的博士,

毕竟能做到江东之主的孙仲谋,也不是什么寻常之辈,与同一时期的雄主曹孟德、刘备一样有着对人才的异常渴求,

尤其是天下大才,那更是无比的渴求,而更别说孙仲谋在前些年还有看走眼的时候,有了这个教训在,对到了自己地盘上贤才就更是要重视一些了,

在赤壁之战前夕,孙权派出鲁肃,前去夏口与刘备接洽,商讨共同抗曹事宜。

刘备作为回应,派出诸葛亮前去江东面见孙权,商讨孙刘双方进一步合作事宜。

诸葛亮渡过长江,到达柴桑后见到了孙权向其详细阅述X了天下大势,分析道:“天乱,将军您占据江东,我家主公刘备占据汉水之南,而曹操独占北方,兵力最为强壮,只有我们!孙刘两家联合,才能有一线生击退曹军的进攻。”经过诸葛亮分析利害关系,孙权同意联刘抗曹。

这是诸葛亮和孙权最亲密的一次接触,孙权被诸葛亮的才智所折服。

孙权也动了招揽诸葛亮的心思,他只是派出了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劝说其留在东吴,诚意不够。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诸葛亮,如果孙权五次劝说诸葛亮辅佐他,说不定能够打动诸葛亮。

然而,孙权没有这样做,他和诸葛亮失之交臂,错过了这位大鼎鼎的卧龙先生。

第二个便是庞统,庞统出山之后,选择的是东吴,被周瑜任命为功曹,帮助周瑜击退曹仁,夺取南郡。

第二年,周瑜准备攻打益州的时候,突然暴毙,庞统被推荐给孙权,但是孙权以庞统相貌丑陋为由,没有重用庞统。

庞统于是放弃江东,来到刘备阵营应聘,刘备刚开始也看庞统不顺眼,只安排了一个来阳县令的职务。

庞统当然不满意了,他是和诸莫亮齐名的凤雏先生,当一个小的县令太屈才了,他因此不务,结果被罢免了官。

后来,东吴的鲁肃给刘备写信,庞统不是百里之才,而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要重视。刘备再次亲自面试庞统,经过交谈,对其才能非常佩服,于是重用他。

卧龙先生诸葛亮投奔了刘备,孙权竟然也不重视与之齐名的凤雏先生,错过庞统简直是暴殄天物。

提起廖化,大家对他的印象是这个人多次在战场上活下来,还非常长寿,贯穿蜀汉始终。

在荆州被江东孙权偷袭,关羽败亡之后,廖化竟然活下来了,暂时归顺了东吴。

他本是关羽的主簿,在关羽败亡后心中向往蜀汉,随时都想离开东吴,重归刘备。

廖化“人在吴营心在汉”,于是诈死,骗过众人,趁机带着母亲昼夜西行,千里走单骑,回归蜀汉,在秭归与刘备相遇。

刘备命廖化为宜都郡太守,令其跟讨伐孙权,为关羽报仇雪恨。

如果孙权重视一下荆州新归附的将领,关照一下廖化,廖化可能就不会思念蜀汉,可能不会逃走了,然而孙权没有这样做,错失了廖化这员大将。

随着掌权日久,他发现了这些漂泊而来的人才可是比江东世家大族子弟中人好用得多,没有根基就很好控制,不似周瑜、陆逊等会反噬。

关羽丢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东吴生擒活捉。

对于关羽的威名孙权等江东文武大臣佩服得五体投地。孙权第一想法也不是要杀了关羽,而是招揽关羽。

只要关羽投奔孙权孙权凭借关羽这个活招牌彻底收降荆州,易如反掌。

关羽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当年被曹操所擒,如果他白天假装投降曹操,夜间逃走,也没人说什么。

但是关羽光明磊落,虽然“曹营心在汉”,但是他坚持报恩,为曹操立下大功(斩颜良)之后,才从容离开。

但就是这些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