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失去亲人、朋友或重要物品时的痛苦感受。
内心需求:可能反映了对安全、归属或自我价值的担忧。这种梦境可能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或者是在告诉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以避免在未来的生活中再次经历类似的失落感。
愤怒与不满
梦境表现:在梦中与他人发生争执、冲突或遭受不公正待遇时的愤怒感受。
内心需求:可能暗示着对公平、正义或自我主张的渴望。这种梦境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满后的情绪宣泄,或者是在提醒我们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恐惧与焦虑
梦境表现:在梦中面临危险、困境或未知情境时的恐惧感受。
内心需求:可能反映了对安全、稳定或掌控感的渴望。这种梦境可能是在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应对压力和不确定性,或者是在告诉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惊讶与好奇
梦境表现:在梦中遇到新奇事物、发现未知领域或经历意外转折时的惊讶感受。
内心需求:可能暗示着对探索、学习或新体验的渴望。这种梦境可能是在鼓励我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勇于尝试新事物,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视野。
平静与满足
梦境表现:在梦中享受宁静时光、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或完成某项任务后的满足感。
内心需求:可能反映了对和谐、幸福或成就感的追求。这种梦境可能是在告诉我们当前的生活状态是令人满意的,或者是在鼓励我们继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以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通过对梦境中情绪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需求。这种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成长的动力和方向。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尊重梦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梦境中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
《周公解梦》之梦的解析方法
故事解析法:将梦境视为完整故事的解读
梦,既真实,又虚幻,隶属于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范畴,属于潜意识的一种表现。梦是一种不自觉的虚拟意识,不用太当真。不要拘泥于梦境,认真把握好自己的现在,才是最重要的。梦是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普通人认为,人在清醒时意识控制活动,而熟睡之后,意识则休息了,所以有些愿望就在梦中以潜意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梦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由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压抑人的本我愿望,被压抑的愿望在潜意识的活动中并不会直接表达于梦中,而是通过扭曲变作为象征的形式出现,故梦都是象征的。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由“显梦”(anifest drea-ntent)及“隐梦”(tent drea-thought)所组成的。前者乃梦的表面形式,像经过扭曲与伪装的“密码”,以表现隐梦。
梦是一种意象语言。《周公解梦》便是古人根据梦的内容不同,对梦进行解释的一本著作。梦,既真实,又虚幻,这属于心理学范畴。梦境中所形成的事件及场景来自于人们已有的认知和记忆,这其中记忆所包含的内容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等。人们的梦境中所出现的所有这些元素都是基于记忆基础的。
中国是最早对梦进行研究的国家,早在弗洛伊德2000多年之前,我们就有一本关于梦的专著——《周公解梦》。但《周公解梦》里对于梦的解释并非是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的。基于当时的社会科学技术条件,这本书对于梦的解释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其中将梦解释为反梦,以相反的意义来叙述,如“梦死得生,梦病得愈、梦哭得笑”,这一解释方法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在梦中经常会梦见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事情,古人认为“至人无梦”。至人指圣人,意指圣人没有私心杂念,不会做梦。我们知道梦是一种意象语言。《周公解梦》中沿袭了《易经》的思想,认为梦是大自然给人的暗示,通过梦可以预卜未来吉凶祸福。
可以说《周公解梦》是我们在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关于梦的书籍,但这只是一部民间解梦的书,并非科学著作,基于当时的社会科学技术条件,这本书只能起到一种参考作用,而非绝对依据。书中很多关于梦的解释并非来自于人们的实践经验,而是从人们共有的认识及想象出来。下面我将采用故事解析法,将梦境视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进行解析。
1 梦见别人请吃饭
张先生是个生意人,某晚他梦见别人请吃饭,地点是在一个山上的宫殿里。宫殿的大殿金碧辉煌,桌椅整齐,菜肴丰盛。赴宴的人很多,但奇怪的是,大家都没动筷子,而是在那儿空坐着。
张先生觉得很奇怪,这么好的菜肴为何不吃呢?他忍不住拿起筷子吃了起来,味道还不错。但吃着吃着,他发现气氛不对,其他人都用愤怒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