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锁生产线功能。”陈望果断朝着系统下令道。
“若确认解锁生产线功能,宿主将获得系统第一综合兵工厂生产线,所需积分:九十八万!是否确认解锁?”
系统冰冷的机械声音不带一丝感情,但意思极为清晰。
“确认解锁!”陈望毫不犹豫道。
这一笔开销虽然巨大,可一旦成功解锁,这些生产线将为他带来强大的军备生产能力,是进一步巩固战力、提升军队装备的核心所在。
随着陈望的确认,系统界面迅速闪烁了起来,随即浮现出一行行文字,详细列出了新解锁的生产线信息。
“恭喜您成功解锁第一综合兵工厂生产线,首购奖励:解一赠三。
附赠:第二综合兵工厂、第三综合兵工厂、军卡综合兵工厂。”
“第一综合兵工厂,生产线齐全,可生产步枪、轻重机枪、手雷、子弹等轻型武器和弹药,并具备生产各类型火炮的能力。
年产能力:十三万支步枪,一千二百支轻重机枪,二亿五千万发弹药,无烟药四十五吨......”
陈望满意地看着系统屏幕上出现的讲解文字,心中对于第一综合兵工厂的实力,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
或许是为了匹配当前华夏的生产力,这几乎是加强版的沈阳加工厂,可见系统的周到之处。
而沈阳军工厂在当前,可是华夏最大规模的军火生产基地,甚至没有之一。
第一综合兵工厂的主要产品,包括枪、炮、枪弹、炮弹、火炸药和机械制造六大类。
而其可生产的枪类,主要是当前中央军装备的中正式步枪,以及捷克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等等。
至于火炮,则主要以德式为主,这些都是陈望主动选择的,可与当前的军队装备替换更新。
在原本历史上,沈阳兵工厂生产的炮类,则包括各类日式37毫米,75毫米野炮,山炮,迫击炮,甚至是高射炮,还有日军野战师团中,装备最多的105毫米加农炮,150毫米榴弹炮等等,年制造能力约两百门。
而炮弹类,则包括1924年春正式出品,初制钢性铣榴弹,后改为钢质榴弹,能与工厂制造的各式火炮配套。
当然,由于各式口径火炮炮弹生产难易不同,无固定产量,随需要生产。
不过,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关东军袭击了沈阳,侵占了东三省兵工厂,将厂内存放的武器弹药劫走,并把工厂作为侵华日军的野战兵器制造厂。
在三十二年十月,由日本财阀投资二百四十万日元进行扩建,并改名商办株式会社奉天造兵所,工厂不断扩充,建立枪、炮、枪弹、机工、火药等6个制造所。
到这个时候,日国还在沈阳城南孤家子开辟新址,建立无烟药厂,将原东三省兵工厂火药厂并入。
此时,机器设备逾万部,职员1200多人,工人3万余人,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极盛时期。
如今,陈望通过系统积分兑换的“第一综合兵工厂”,很明显比日国扩建后的所谓“奉天造兵所”,规模更加庞大。
这意味着,他的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将远超常规的军工基地,并且可以根据战局的需要,灵活调整生产内容。
换言之,他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缺少熟练的军工技术人才!
陈望的目光继续往下看去,还一边在心里默默盘算道:
“那我这第二综合兵工厂,倒是跟原本的第二十一兵工厂差不多啊!
若是这样的话,那直接从金陵兵工厂调人来就可以了!”
在陈望原本的那个时空历史上,“双七事变”之后不久便爆发的松江抗战,并没有当前的胜利。
在申城沦陷后,日寇向内地纵深进发,金陵形势危急,国府很快便宣告西迁陪都重庆。
当时,为了保存国统区的兵工生产能力,支持抗日战争,国府于三十七年九月,首先决定将金陵兵工厂的子弹厂,西迁重庆。
在当时的艰难情况下,短短三个月后,金陵兵工厂的子弹厂,便在重庆复工生产,后改称第二十工厂。
接着,十一月的时候,金陵兵工厂又全厂接到西迁命令,以金陵兵工厂为代表的这次大搬迁,是华夏工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工业大迁徙。
但由于当时局势相当紧张,各方面的准备都很不足,搬迁工作仓促上阵,给搬迁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在整个搬迁工作中,整个金陵兵荒马乱、人心惶惶,交通工具极其匮乏,秩序混乱拥挤不堪。
金陵兵工厂在厂长李承甘的指挥下,成立了专门的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全厂的搬迁工作,机器的拆卸、包装、编号、装箱、登记造册,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
兵工厂的职工们,不顾敌机狂轰滥炸,冒着生命危险,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经过十六个昼夜的奋战。
他们成功地将四千三百多吨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半成品,十八门待修的大炮以及六千多副防毒面具,全部装上四节列车、三十辆卡车、六艘轮船和六只木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