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粟和老许回到店里后,两人一边喝着温暖的姜茶,一边细谈起了火炉和马车两项生意。
不过钟粟再也没有提起大车店的事情,看老许那副忌惮的样子,钟粟知道再怎么问,估计也问不出什么结果。
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开封府尹的权力非常之大,汴京地区的好多事情,开封府都有权过问,所以开封府尹自然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虽然身后有渤海郡王尉迟宫铭,但尉迟宫铭无异于争端,如果老许不小心卷入,尉迟宫铭肯定会不高兴的。
“不怕官,就怕管”,老许说得还是很有道理,大车店的幕后人物如果是开封府尹,那这个主意还真没法去打,除非活得不耐烦了。
两人计议已定,钟粟也不多耽搁,从老许那里出来后,发现还有时间,便直奔将作监而去。
钟粟一到将作监,很快就找到了将作大监李诚。
李诚自然知道钟粟的来意,便把汴京目前陶土火炉的烧制情况介绍一番。
原来一开始将作监虽然联系到了大多数瓷窑,但是也没敢全力烧制陶土火炉,钟粟没有来汴京,大家都觉得有点心虚。
万一生产出的火炉不符合标准,陶土的东西可是没有办法回炉的,到时候那些亏损恐怕就得自己承担了。
就算是精通营造技艺的李诚,同样不敢要求瓷窑全力生产,这可是赵煦的生意,谁敢大意。
当然李诚也因此找张商英商量过,和他探讨过怎么办才好。
张商英的说法同李诚的想法别无二致,一定要先慢慢起步,一方面有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也要确保陶土火炉的质量。
就这样,在他们的严格监督之下,汴京城中的瓷窑保持着谨慎的的态度。
因为是第一次烧制这种东西,他们对图纸上的标准严格地恪守着,所以确保了较高的合格率。
至于煤炭开采的事情,工部的人已经在全面介入。
汴京的人口基数太大,情况也比登封复杂了许多,一下子全部由烧制木炭转为烧煤是不现实的。
钟粟估计,哪怕这个冬季结束,估计也不会普及太多,恐怕起码得普及个冬季。
尤其是汴京众多的高端消费人群,他们对于价格并不敏感,多掏一些钱买木炭不是什么困难。
即使有皇宫带头烧煤炭,他们也未必会立刻转变过来。
当然,这部分人中朝中官员除外,他们不少人已经在皇宫中见识到了烧煤炭的好处,没见到的也听说了。
不管是为了降低生活成本还是为了顺应赵煦的倡议,他们都表现的很是积极。
尤其是高官员,他们不但迅速转变了取暖方式,而且首选铸铁火炉。
而底层的普通老百姓自然把成本放在第一位,只要产能跟上,钟粟相信陶土火炉一定会大卖特卖的。
“李大监,
此事官家极为上心,本来也是事关我大宋生计,小子只是个跑腿的,如果遇到什么问题,还望大监鼎力相助啊。”
虽然得到了赵煦的支持,但人心难测,李诚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加上钟粟还有所求,自然还得顺毛捋一捋。
“你这可是话里有话啊,我怎么听着好像担心我使绊子?哈哈。”
李诚自然听出了其中的言外之意,不过他也没有介意,他能够理解钟粟现在的难处。
“没有没有,小子怎敢有这个想法,说来说去都不是为官家办差事嘛。”
钟粟的想法被戳破,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你尽管放心,在这件事情上,我不会有太多的想法,只要我大宋子民受益,官家高兴,这就是好事。”
“李大监心怀我大宋天下,真是可感可佩,小子其实还有一个想法,同样关乎我大宋的百年盛世……”
钟粟说到这里停了下来,他都觉得不好意思提出那个要求了。
“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痛快了,有话就说。”
“那好吧,我说,小子在登封有一个嵩阳书院李大监已经知道了,今年我想再成立一个将作学院,专门传承我大宋将作技艺,可惜缺少先生,不知李大监有没有兴趣?”
“好小子,你居然想从朝廷挖人,胆儿也太肥了吧。说句实话,就算我愿意,你也看到了,五侯府开工在即,你觉得我
能走得开吗?”
李诚说得也是事实,钟粟不是不明白,这种时候如果临阵脱逃,那可不仅仅是上黑名单的问题,那就是抗旨。
“你暂时是离不开,这个我知道,不过《营造法式》的编写人是不是可以考虑来我嵩阳分院,大家一边探讨一边编写岂不更妙。”
钟粟一席话说完,李诚却是瞪大了眼睛,他吃惊地发现,钟粟原来早就谋算好了。
虽然算不上挖好了坑让自己往里面跳,但这个坑似乎要很诱人。
《营造法式》的整理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将作监进行不是不可以,但这里人多事杂,难免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在书院中进行,似乎也有很多好处。
“这当然只是小子的一个想法,杨少监(杨九间)已经答应小子,他要来嵩阳分院编写《营造秘术》,如果两支编写队伍能够时常交流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