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泪沾裳>其他类型>华夏名人录> 第60章 孟子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0章 孟子(1 / 2)

一、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也有说法认为字子车、子居),是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出生于鲁国邹(今山东邹城),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周游列国,虽未能实现政治抱负,但晚年回到家乡,着书立说,终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二、人物生平

1. 早年受教

孟子出生于鲁国邹邑的一个贵族家庭,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然而,孟孙氏后来逐渐衰微,有一支从鲁国迁居到了邹国,这就是孟子的祖先。孟子自幼丧父,与母亲仉氏相依为命。孟母非常注重孟子的教育,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这就是着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在母亲的教育下,孟子自幼便展现出了对学问的浓厚兴趣。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曾受业于子思(孔汲,孔子之孙)的门人。虽然孟子自己并未明确提及自己的老师姓名,但他曾表示:“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这意味着他虽然没有直接师从孔子,但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私淑了孔子的思想。

2. 游说齐宋

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先后游历了齐、宋、滕、魏、鲁等国,但均未能得到重用。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时期,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年间(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当时,他宣扬“仁政无敌”的主张,但并未得到齐威王的重视。后来,孟子又到了宋国,滕文公还是世子时曾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孟子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因此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3. 回邹赴滕

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在邹国期间,他遇到了滕国君主滕文公。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提出了“民事不可缓也”的观点,并详细阐述了井田制等具体措施。然而,滕国自身实力弱小,根本无法实施孟子的政治主张。

4. 奔赴魏国

在滕国无法施展抱负后,孟子又来到了魏国。此时,他已经五十三岁。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因此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对孟子的空泛道理并不感兴趣,因此孟子的政治主张在魏国也未得到重视。

5. 二度奔齐

离开魏国后,孟子再次来到齐国。齐宣王对孟子表示了礼遇,但孟子的政治主张与齐宣王图谋霸业的想法并不相符。孟子主张效法“先王”,实行“仁政”,而齐宣王则更关心如何报复其他国家。尽管孟子对齐宣王进言多次,但并未得到采纳。最终,孟子失望地离开了齐国。

6. 再游宋国

离开齐国后,孟子又来到了宋国。此时,宋君偃已经自立为王。孟子在宋国期间,继续宣扬自己的仁政学说,但并未得到宋王的重视。他认识到,在当时的战乱时期,各国君主更关心的是如何增强自己的实力,而不是实施仁政。

7. 去宋赴鲁

不久,孟子离开宋国来到了鲁国。然而,在鲁国他也未能得到重用。鲁平公原本打算让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但因宠臣臧仓的谗言而改变了主意。孟子对此深感失望,于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邹国。

8. 讲学着书

回到邹国后,孟子不再出游,而是专心从事教育和着述工作。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他与弟子们一起整理《诗经》《书经》等古籍,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最终写成了《孟子》一书。《孟子》全书虽然只有七篇三万四千余字,但内容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主要影响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不仅在哲学、政治、教育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哲学思想的影响

性善论的提出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他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这些品德是人性中固有的善的萌芽。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这些善的品质,否则将会丧失它们。这一观点强调了人性本善,为儒家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断地反省和修养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境界。

天道观的阐发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但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将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将天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这一观点不仅深化了儒家对天道的理解,也为后世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