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泪沾裳>其他类型>初唐:砥砺前行> 第260章 管住了下半身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0章 管住了下半身(1 / 2)

李治看着手中的奏疏《请罢夏州刺史疏》,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陈青兕的字迹。

这个时代的书法以欧阳询、虞世南为先,然后是王羲之、王献之……

大多人练习书法都学他们,对照他们的字帖笔迹临摹,得其三味,天赋平庸的永远是模仿者,在书法上有一定造诣之人,会在不断地练习中生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然这不是因为二王的书法逊于欧阳询、虞世南,而是王羲之、王献之的真迹不是随便能够得到的,反之欧阳询、虞世南是同时代的人,他们的字帖,流传最广,最容易获得,学生自然远胜二王。

李治每天收到的奏疏,十之五六有欧体、虞体之风,一二有二王之形,剩余才是学至其余书法名家,或者干脆横竖撇捺未有定式的,如陈青兕的书法就是如此。

这本在情理之中,陈青兕出身贫寒,连笔墨纸砚都难以供给,更别说是书法名家的字帖。

但让人惊讶的是陈青兕的字很是规整,写的不算漂亮,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书法功底不深,笔下劲力不足。

可古怪的是他写出来的字有一定的韵味,细究起来,除了功力不深,其他的非但找不出毛病,反而有自成一家的感觉。

一开始李治以为自己是爱屋及乌,因为欣赏陈青兕,所以对于他那中规中矩的字也有一定好感。

直到跟许敬宗、欧阳通谈论此事的时候,才发现许敬宗、欧阳通也有这般感觉。

欧阳通甚至道:“可惜,陈先生出生微寒,若能自幼习字,成就只怕不输家父。”

欧阳通的父亲可是欧阳询,初唐四大家之一,这个时代当仁不让的书法宗师。

欧阳通书法造诣也很高,父子合称“大小欧阳”。

欧阳通这番话,很有分量的。

其实他们这是抬举陈青兕了,书法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毛笔诞生以后,代代相传,代代改进,直至大成。不说最好,却也是发展进步的最优选择。

陈青兕的字并没有效仿任何古人,但作为后世人,与生俱来就传承了先辈圣贤的文化遗产。

字体字形,集百家之长,发展而来。

李治也因此对陈青兕的字有很深的印象。

“他不趁着农闲时修筑三受降城,怎去管夏州的事情了?”

对于陈青兕的处事风格,李治其实并不太喜欢。

李治注重效率,讲究结果。

陈青兕接到命令以后,立刻动工,然后个月完成任务,回京复命,一气呵成。

这才是真正的办事。

但陈青兕却要考虑地方百姓秋收,还要顾念百姓春耕,将三受降城分批次建造,将时间拖到了来年的夏天。

在李治看来,太耽误事了。

不过陈青兕将事情办的过于漂亮,兼顾了春耕秋收,将对百姓的影响降至最低。

庙堂上的诸相以及文武官员对此都是一致好评。

因此就算心中不喜,李治也没有任何理由指责,不能说什么。

当然李治也不会责问,作为一个务实的皇帝,陈青兕创造的价值与他这一点毛病,根本不值得一提。

看着陈青兕奏疏中描述的情况,这位大唐天子眼中闪过一丝怒意。

李治并不是一个爱护百姓的仁慈帝王,对于奏疏中地方百姓的惨状并不在意,但七姓豪族侵占土地的手段,触及了他的逆鳞。

随着人口的增长,国内局势的稳定,造就了一大批的贵胄富商,土地兼并的情况已经露出苗头。

七姓豪族这般行径,无疑是从另一方面预示着某种危机。

七姓豪族的行为无疑是在掘大唐的根,若天下士绅个个如此,那还了得?

“当杀,杀的好!”

李治拍案叫好,看到陈青兕请朝廷派人去调查详情。

他想了不想,直接写下自己的红字朱批:无须调查,去官流放,另择他人赴任。

李治对于陈青兕的人品向来信任,连脾气甚好的他都大开杀戒,足见一切铁证如山,既是如此,何必浪费人力去查?

……

陈青兕睁开了双眼,大大的伸了一个懒腰,昨夜与小美人跳了大半宿的舞,竟有些腰酸背痛。

自己这是体力倒退了?

不可能呀?

自己力战娇妻美妾,大杀四方也没多久吧?

一定是错觉。

陈青兕尽管不相信,还是不由自主的出门练刀跑了。

以往只是晨练半个时辰,现在一不小心就刷了一个半时辰。

刀光闪烁,虎虎生风。

程伯献揉着腰走出了屋子,见院内陈青兕一派宗师风范,忙将自己的手从腰间放下,说道:“先生好早!”

陈青兕目光落在程伯献的腰间,说道:“你也早!”

程伯献脸上躁红,忙转移话题,说道:“先生的刀法,好是了得,教教我吧……短兵作战,是学生的短板。”

陈青兕摇头道:“我的刀法,你学来无用。”

这真不是他小气,而是确实如此。

当初虬鬤客说为他单独创一套适合他的刀法,是因为到了他那个境界,对于武技的了解已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