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其职”圈了出来,“考生会抽出自己的考试名次,并且要努力考到这个名次,名次越接近的人,得分越高,比如说,抽中了第一名,考了第二名,那么就是7分,考了第一名,是八分,考了第八名的话,就只有一分了。”
“裁判也是,对所有考生的名次进行打分,然后排名,每一个的名次越接近,裁判的得分也越高。”
“那考什么呢?”旁边的晏几道适时说出自己的“困惑”,“是随便考嘛?还是拿一份曾经做过的卷子呢?”
“是考我们的题目哦!抽中的时候,八个人可以随机分成正方或者反方,这个你们可以自定义啊,当然,也可以提前分配好,对自己的水平要求更高。”
其实就是套着“科举”名头的辩论赛,团体模式的单人赛。
苏景先也就仗着这些人不会折腾……
“那为什么要叫做模拟科举呢?”陆少阳的问题又来了,这次不是刻意排练好的,是他结合了周围人的困惑,作为这个传声筒问出来的。
也是形成职业病了,放在以前没有当这个《太学报》社长的时候,要陆少阳这么贴心地关心旁边的人都在思考什么,简直是天方夜谭嘛!
好在,虽然这个问题苏景先没让陆少阳问,但是他是有准备的。
“问题都是从……那边收集来的哦!”
真是从官家那边问出来的,苏景先哄范仲淹带兵打仗的能力实在是太高了。
而且这个集市冲突,不仅解决的漂亮、及时,最后的结果甚至是一石三鸟!
不仅稳定了集市的正常发展,虽然有一些辽国的官方商队,会因为刚刚有冲突,减少来这个集市的次数,但是普通的商队完全不在乎,甚至因为这个冲突,觉得集市短时间内不会再有矛盾了,安全性一下子就提高了。
第二鸟就是,成功的打仗了!范仲淹第一次在西夏那边打出来的漂亮战役,靠着望远镜的功劳,成功实现了远距离的作战。
对行军打仗来说,提前知道消息是很重要的,更何况望远镜甚至能够因为看得距离远,提前规避危险。
而这次对辽的战役嘛,则是火绳枪和地雷发挥了作用。
两个东西把辽国打得那叫一个服服帖帖,很多人甚至觉得是雷神降临了!
第三鸟则是……
朝堂上的重文轻武的风气变弱了。
或许是这个战争的胜利看起来比较简单,很多文官想要“转一下武将”,不是往常的督战职位,而是真切能够获得军功的,所以在努力缓和文武之间紧张的氛围。
也可能是……
大宋的硬气,让他们也不由自主的站起来了。
总指示好事一桩!
为此,苏景先和宋仁宗要关于“殿试可以出哪些题目”的时候,宋仁宗大笔一挥……
把往常用上的、没用上而殿试题目都拿给苏景先了。
“随便用,多得很!”
宋仁宗给的是旧稿、废稿,苏景先说的是都是“……”提供,也没点名道姓。
但是吧,听的人都真真切切地信了!
哪怕晏几道又强调了一遍,题目不会再出现在殿试上了,很多人的报名积极性也是成功被拉了起来。
无他。
他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考入殿试。
新的规则里面,真的只有前十个人才有殿试资格,分出前三名。
之后的都是先天失去角逐资格的人。
但是,这个题目,就算不是官家亲自出的,也经过官家的手了。
毕竟,苏景先和最兴来关系好的事情,几乎是所有人都知道。
他拿出来的,能有多假的货?
总之在“名人效应”的情况下,第一届模拟大赛,也是这么顺顺利利地办起来了。
苏景先这个“主持人”,在比赛开始之后,就没什么事情了,背着手满场溜达,不像是个正经学生,看起来和街溜子也差不多了。
“关于面对辽国的挑衅,我们应该打回去,还是求稳发展。”
“当然是打回去,我们大宋泱泱大国,这么多人,实在不行,我去打!”
“你先别打,你是求稳的。”
“啊?”
这样看到题目就忘记自己阵容,直接倒戈到对手阵营,并且用自己的新鲜案例给队友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证据的人,也不是少数。
“对辽国、西夏开设的集市似乎很有用,以后要做大做强,把这个作为我们大宋对外的窗口之一,还是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见好就收呢?”
“做大做强。”
“见好就收。”
“你俩立场反了。”
这种和对手互相站错了阵营的也不止一个。
“新的科举制度减少了大家能够在科举上试错的时间,这个新制度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有好有坏吧,我感觉看问题不能只看一面,还是得多方位结合。”
这是在“是”“否”中选择了“半是半否”的,两方都觉得不应该在自己阵营,甚至在辩论之前有了一个新的讨论。
“有人说,科举不应该只考经史子集,也应该把一些更专业更实用的能力摆在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