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
至少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蛮荒之地蛮戎,怎么会拥有这等鬼斧神工的雕玉盒子。
只是明知道手中的翡翠玉盒有秘密,且明明眼睛可见,却偏偏无法打开,这让孙权心如百爪抓挠。
“如此精巧的玉盒,价值本就不菲,而能以此盒所藏之物,定然是宝物。”
“但想要取出此盒中的宝物,则须得解开这七根玉柱。但此七柱形制,却是朕从未见闻。”孙权叹息,“如之奈何?”
吕壹虽然读书不多,但心思却是转得颇快。
特别在涉及孙权的事情上,他自然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把东西送过来之前,他就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了。
但见他小心翼翼地建议道:
“陛下,臣有一个建议,就是不知妥不妥当。”
“哦?你有办法?”孙权看向吕壹,“但说无妨。”
“臣听闻,都乡侯(即诸葛恪)博览群书,见识多广,就连那傒囊那等传说之物都认得,陛下何不让人画此七柱送往柴桑询问一番?”
所谓认识傒囊,是指诸葛恪任丹阳太守,平定山越时,有一次外出打猎,在两山之间,看到有物如小儿,伸手欲引人状。
随从左右不识,皆是惊恐不安。
唯有诸葛恪面不改色,上前拉住它的手,把它带离原来的地方。
说来也奇怪,那东西一离开原来的地方就死了。
事后左右皆问其故。
诸葛恪回答道:
“此事在《白泽图》内有载:‘两山之间,其精如小儿,见人,则伸手欲引人,名曰“傒囊”,引去故地,则死。”
左右皆深佩服之,以为神明。
经此一事,山越人对诸葛恪越发敬畏。
而这个事情在吴地流传开来后,吴人皆道诸葛恪博学多识。
孙权自然也对这个传闻颇感兴趣,曾亲自问过诸葛恪。
诸葛恪没有否认。
故而此事的真相是什么,唯有当事人知晓。
此时经吕壹一提醒,孙权也想起了此事,他立刻对这个提议颇为赞赏:“言之有理。”
——
柴桑离建业有一千来里,看起来很远,但实则两城皆在大江边上,船只往来,极是方便。
不过七八日,从建业来的急信,就送到了诸葛恪的手里。
陛下的手书,诸葛恪自不敢怠慢,拆开一看,没想到居然是询问机关之术。
诸葛恪颇有些意外,但很快又笑了起来:
“此鲁班锁之异变是也,由六柱变七柱,谓之七星结……”
话未说完,诸葛恪突然顿住了,甚至连脸色都微微一变。
世间所传的鲁班之术,不过流于表面。
鲁班真正的秘术,其实是皆集于《鲁班经》一书。
而《鲁班经》,乃是禁书,世间根本没有流传。
传闻只有某些山门的子弟,才有资格习得此书。
若是无师承而私自习之,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因为私自习此书,无后。
得其一,有女而终,得其二,孑然一生,孤独而终老。
山门子弟之所以能学习,是因为他们师门中有秘法破除诅咒。
诸葛恪之所以知道得这么清楚,正是黄月英,也就是他的叔母,在奇遇巧合之下,曾得到一本《鲁班经》。
在没有遇到山门子弟冯明文之前,叔父和叔母一直未有子嗣。
原因正是叔母习了《鲁班经》,导致身体残缺,无法生产。
最后不得不让自己的阿弟(即诸葛乔)过嗣。
后来叔父晚年得子,也正是因为冯明文以师门秘法破解了叔母身上的诅咒。
(注:354章鲁班经、355章就说说话)
想到这里,诸葛恪的脸色越发凝重起来。
鲁班锁,本是六根,他小时候就玩过。
六根鲁班锁,称为六合榫,七根则曰七星结。
乃是叔母按《鲁班经》记载所制,说是可以开智。
对于山门子弟来说,《鲁班经》乃密术之书,但对于别人来说,可谓不祥之书。
所以诸葛恪虽玩过鲁班锁,但没从未对外人提起。
那陛下又是怎么知道七星结的?
想到某种可能,诸葛恪心里顿时一沉!
自家叔父叔母亲自经历的事情,诸葛恪对《鲁班经》的传闻,已是深信不疑,甚至颇为忌惮。
如今看到陛下写信来问,如何不担心?
大吴已经没了一个太子,他可不想再没一个。
虽说陛下是天子,百无禁忌,鬼神辟易,但万金之躯,自然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险。
一刻也没有耽搁,诸葛恪立刻泼墨挥毫,匆匆书信一封,以自家叔父叔母之事,详细地述说了《鲁班经》之害。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他还把如何解开七星结,也一并细说。
然后立刻拿着书信去见正在等待回信的天使,千叮嘱万嘱咐:
“此事事关重大,请天使务必以最快的速度送至建业!”
天使见他神色凝重,只道是事情紧急,忙不迭地应下,马上启程往回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