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着一团火,心心念念的便是一雪前耻,洗雪浅水原兵败之耻。
所谓知耻而后勇,在李渊看来,李世民一心雪耻的复仇心理,将是他的巨大动力,有利于他在指挥作战中的部署。有了浅水原之战的前车之鉴,这一次,李世民的排兵布阵,一定会小心谨慎,戒骄戒躁。
经过深思熟虑,唐高祖李渊最终决定,再次启用秦王李世民,领兵进行二次西征。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十七日,唐高祖任命李世民为元帅,统率唐军主力部队,第二次向高墌开拔,抗击薛仁杲大军。
虽然李唐王朝经历了浅水原之败的军事挫折,三万将士埋骨他乡,多名开国大将陷于敌手,高墌失守,西北门户洞开;然而,唐王朝并没有被打垮,很快走出了战败阴影。恰巧,薛举在此时暴病而亡,薛仁杲即位,西秦内部政局不稳。李渊抓住了这难得一遇的机会,及时发起第二次西征,以李世民为主帅,加固西北边防。
薛氏政局不稳,却并不代表李唐王朝可以完全高枕无忧,可以盲目乐观。薛举死了,算是老天帮助唐朝,除去了一个心腹大患。但是,新上台的西秦皇帝薛仁杲,也不是个善茬。比起父亲薛举,薛仁杲丝毫都不逊色。对于唐王朝而言,薛仁杲也是一个比较难对付的劲敌、强敌。
那么,薛仁杲是何许人也?他是薛举的长子。与李世民的经历差不多,在薛举于金城郡起兵反隋起,薛仁杲就一直鞍前马后,不辞辛劳地追随父亲薛举,为父亲征战沙场,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薛举击败隋将皇甫绾,攻下枹罕,开始论功行赏。薛仁杲因战功被封为齐王,授予东道行军元帅。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在金城郡称帝,建立西秦政权。作为长子,且又战功赫赫,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
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举意欲夺取河西受挫,不得不改变进攻方向,转而将目光瞄准了占据关中的李渊父子。于是,薛举派遣薛仁杲,率领十万大军,号称三十万,入侵关中,进犯扶风。
起初,薛仁杲一路势如破竹,先是一举击破了盘踞在汧源的地方实力派——唐弼,收编了唐弼大量旧部。打败唐弼后,薛仁杲对扶风形成了大兵压境之势,扶风的军事形势,已然是危在旦夕。
然而,情况很快发生了逆转。李渊命令李世民,率军解扶风之围。结果前文提过,扶风一战,薛仁杲被李世民击败,损失了一万余人马。战后,李世民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陇西境内,薛氏父子第一次进攻关中,以失败告终。
扶风之战,尽管薛仁杲败于李世民之手,但是并不能证明,薛仁杲是一个泛泛之辈,一无是处。论勇武、狠绝,薛仁杲一点都不输给他老爸薛举。早在薛举在世之时,薛仁杲便是西秦军中数一数二的猛将:
仁杲,举长子也,多力善骑射,军中号为万人敌。(《旧唐书·薛仁杲传》)
薛仁杲此人,力大无穷,精通骑射,武艺超群,在西秦军中号称“万人敌”。千万不要小看“万人敌”这个称号,这个称号可不是随随便便给的。古往今来,能被称为“万人敌”的人,屈指可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誉为“万人敌”的,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西楚霸王项羽。所以,薛仁杲号称“万人敌”,说明他与西楚霸王项羽一样,有万夫不当之勇,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说起来,论起武艺超群,李世民倒是与他的对手薛仁杲,颇为相似。在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中,单凭个人武力值进行排序,唐太宗李世民的武力值,绝对能够排进这个荣誉榜的三甲序列。
李世民的武艺是相当高的,用勇冠三军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比如,当初进军长安的第一场血战,霍邑之战。当时,战况尤为激烈。在混战中,李世民挥舞两把大刀,冲入敌阵,手刃数十名敌军,两口大刀都被砍得卷了刃,鲜血浸满了袖口。最后,李世民的勇冠三军,大大振奋了军心士气,取得了霍邑之战的胜利。
根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在年轻的时候,力大无比,臂力过人,随身的兵器中,有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虎牢关之战,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伏击窦建德十万大军的时候,李世民与自己的心腹猛将尉迟敬德,带着四名骑兵,前去引诱窦建德进入埋伏圈。临行之前,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了这样一番豪气干云的话:
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我何。(《隋唐嘉话》)
从这句话,我们就能看出,李世民征战疆场的豪气干云。而且,多年以来,李世民打仗一直有一个特点,酷爱冒险。李世民半生戎马,这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军事统帅。在正式开战之前,李世民经常是带着几名亲兵,亲临一线,打探敌情。也正因这种冒险精神,一度让李世民身处险境。例如,“昭陵六骏”之一的“飒露紫”,就曾经见证了李世民在洛阳之战中的生死一线。
正是因为这种豪气干云的英雄气概,以及勇冠三军的盖世武艺,李世民才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无关不入,无阵不破;李世民才能在唐初统一战争中,战无不胜,秋风扫落叶,削平割据。
由此可见,李世民和薛仁杲两个人,一个是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