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可热闹了,一个很平静的夜晚被这一吵闹,顿时鸡飞狗跳整个镇子就乱成了一锅粥。住的远点的乡亲们不知是怎么回事,也都起来互相打问。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张叼子死了。由于他的人品不行,人缘又差。所以听说是他死了,有很多乡亲都回去又睡觉去了。还有人说:“像他这种人早就该死,死了少一个贼。我们的街坊邻居们就太平了……”
李新功跟着小英立回到他家一看,张叼子早已断气死了。随后几个乡亲也过来了。李新功说:“张叼子死了,你们去找一下会头吧,商量着把丧事办了。”
有人去找会头去了,乡亲们看看他家的家当,两个孩子又在哇哇大哭!甚是凄惨呀……
不一会,管事的会头也都来了,会头吴庆林对李新功说:“这张叼子什么都没有,丧事可怎么办呀!”
李新功在屋里转了一圈说:“还真干净一粒米也没有,就这一袋荞麦也是他刚刚偷来的。”
张子明说:“看他这死样,眼睛瞪大、嘴巴张着、肯定是偷荞麦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东西,被吓死了!”
“也有可能。”李新功回了一句。
次日天亮,李新功和乡亲们用张叼子坑上的席子,把张叨子裹上凑合着埋了。就这样草草办了丧事。可哪成想死人埋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两个孩子从早到晚都在哭。这正是:
游手好闲梦中空,
偷鸡摸狗枉一生。
只顾逍遥自享乐,
那知子女受欺凌。
张子明李新功和会头们问了问邻居们,但谁也不愿管这闲事。没办法又去问张叼子的族人和亲戚,更是没人认这门亲。正是: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
门前放着讨饭棍,亲朋好友不上门。此诗出自《增广贤文》
也难怪,那张叼子生前的人缘也太差了。这大灾之年,谁家也没有多余的粮呀!何况马上又要过冬了。有谁自愿背着喇叭赶集,没事找事呀!
正在为难之时,王三大叔过来说:“看这两个孩子甚是可怜,这马上就要到冬天。两个小孩子吃不上再穿不上,非冻死不可。这样吧,我岁数也大了也没什么事。我过来给孩子们做个伴。也好度过这个寒冬。”
张子明闻听大喜说:“唉呀!老爷子要是这样就太好了。我和他是同族同宗,我张罗张罗我们张氏家族凑些点粮食,你给两个孩做个饭也算有了着落。这样大伙就放心了,就是你也这么大岁数了,本应颐养天年而您又要受累了。”
李新功说:“这样也好,若是大叔过去和孩子们一起生活,这俩个孩子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我也拿些粮食过来,咱们互相看着两个孩子长大吧!”
从此后,王三这后半辈子把心血都用在了这两个孩子的身上。他领着两个孩子冬天砍柴拾粪,春天到地里翻地种上了庄稼。几年后两个孩子长大成人,都有出息也娶了媳妇,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后来又开了打油房,那在卧龙镇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富户。张英立兄弟二人,不忘王三大叔的恩情,给他养老送钟,出钱厚葬了老人。这都是后话。
咱还接着说这年秋后的荞麦,子粒变黑成熟了。李新功、李新春哥俩领着全家人都去地里拔荞麦。李新功一边拔一边说:“没想到今年老天爷真凑劲,荞麦成熟还没有下霜,真不错!荞麦获得了大丰收。”
王玉凤笑着说:“大哥,咱家的荞麦长的最好呀!”
“是呀!这都是老天爷的功劳,给咱家造了地,还让咱长了这么好的庄稼。这回我们家就翻身了。”
大哥李新功又说:“咱就在这地里碾一个场面,直接把荞麦拉过去就可以打场了。还省力就这样吧,咱们全家都加把劲。马上就要有荞麦面饸烙吃了。常言道:抢秋夺麦、不算往快。天气说不好哪天就变,咱们都使劲呀……”
他们一家人连拔了三天,终于收完了,接着又在自己家的地里碾了个场面。
这天,刚好把那荞麦运到场面上。天气就燥热起来,只见西北上的天空有些泛黄。李新功对家人们说:“我们幸亏干完了,你们看西北风马上就要刮过来了。而且来势肯定很猛。快回家搬些木头来把荞麦垛压住吧!”
很快李新功领着家人拿了木头什么的,把堆起来的荞麦垛压好。这时树枝开始晃动,天气凉爽了很多。不一会西北上的天空开始发涽。
这时,女儿李金英很焦急地跑过来对父亲说:“张伯伯家的荞麦还没拔完,咱帮帮他们家吧!要不然大风刮过来荞麦就全毁了。”
李新功家的地距离张子明家的荞麦地不远,这张子明家人手少,只有他老婆和儿子张红山在拔。
李新功说:“不好,大风马上就到,咱家所有的人都过去帮着老张家拔荞麦去!要不然大风刮来他家的荞麦子粒全得刮掉呀!”
李家的这一大帮人冲了上去,这时王三大叔也带着那两个孩子赶了过了来,大伙七手八脚,终于等大风到来之前拔完了。
这时那大风的风头就像发了水的巨浪一样,呼啸而来。刮的地里的大树都弯了腰,人也站立不住了,他们也顾不上分享干完活的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