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啊!
婢女以为自己声音已经够低了,但未料到还是被耳尖的苏家家主听了去。
苏轼惯是个没规矩的性子,听闻下人这样说也不责罚,反而哈哈大笑:“你们这种以貌取人的方法要不得,岂不知秦少游心有沟壑,有屈原宋玉之才!”
【咖喱饭:大苏夸起人来也是够夸张的......】
【喵呜:楼上,那是你没见过他怎么夸弟弟的。】
明意也跟着接话道:【确实如此,苏轼夸人很喜欢用夸张手法,这个特点在夸弟弟方面就又特别明显。这次来到京城,就有人说苏辙写的文章不如他哥哥,苏轼当场就跟人家急了。】
【苏轼怎么怼回去的:你们这些俗人懂个屁!我弟弟的文章那就好比深谷汪洋,就和他的为人一样低调内敛却又韵味深远,你们用世俗的眼光只看到了表面,却不去深入了解,我弟弟文章比我写的有深度多了,不行,口说无凭你们不信,我明天就给你们寄两篇我家子由的大作!】
【123:好怕怕,这俩兄弟一个能不能惹......】
【九九:对的,因为你惹了其中一个就会有另一个跳出来怼你......】
明意继续补充:【苏轼自己跟弟弟是怎么说的,“吾视当世学者,独子与我上下耳”,我看这普天之下的学者,文采好的也就我与你了,咱俩不相上下,并列第一!】
北宋的一干文臣沉默了,他们想跳起来抨击苏家这小子大言不惭,但想了想天幕和后世对苏轼文章的尊崇程度,他们选择了闭嘴。
苏洵原本看到自家俩儿子友爱和睦一致对外,内心又是感动又是欣慰,可听到这里只想叹气。等他死了他一定要下去和夫人好好讨论一番,为什么这俩兄弟同一个娘胎里出来的,小儿子从小沉稳寡言,大儿子能这么不着调!
【元祐初年,已经六十七岁的司马光回到京中主政,做主将王安石的新法一并废除。这一举动引起了当时许多人的不满,其中就包括苏轼苏辙,还有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
天幕上,已经到了下朝的时间,苏轼依旧拉着司马光的衣袖不让他走。
“君实啊,青苗法执行起来有很多弊端,这个你废掉我没意见,可是那个免役法它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啊,你废掉它干嘛!”
司马光也是个固执的小老头,闻言并不理睬苏轼,只是径直往宫门方向走。
文人大多都讲究脸面,一般人这个时候碰了钉子也就不再执着了。但苏轼他不是一般人,他一路跟着司马光一路劝,眼看就要追到人家家里去。
司马光有些不耐烦了,转头看向他:“我明日早朝再给你答复,如何?”
苏轼一听还有回旋余地,以为对方听进去了自己的话,笑着应下:“行!那你回去再思量思量,我明日早朝等你答复!”
说完还兴致昂扬地冲司马光挥了挥手,这才溜达着往弟弟苏辙家里去。
二人同朝为官,虽然天天在朝堂上见,但苏轼还是习惯每天下朝后去弟弟家里待上一个时辰。吃饭读书,无论干什么,兄弟俩人一起总要比一个人有意思。
“我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朋友,但知己只有子由一人!”天幕上的苏轼一个人自言自语道。
【苏轼这个人随性率直,有时候说话做事难免会犯了别人忌讳,常常在无形中得罪人,但是跟弟弟相处他就可以想说什么说什么,完全释放天性。而且两人从小一起读书一起长大,彼此之间很多时候根本无需过多的言语就能通晓对方意图,这也是为什么苏轼会写诗说“岂独为兄弟,更是贤友生”。】
天幕外,苏洵摆烂了,这俩儿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他就算想管教也插不进去。
天幕上的苏东坡还在满心期待第二日早朝司马光能够回心转意,可没想到一番争执之下,司马光依旧坚持要尽罢新法。
“老水牛!你真是个倔牛!”苏轼气到了,也不顾还在朝堂,直接指着司马光开骂。
司马光拙于口舌,即便他刚刚写完了轰动朝野的《资治通鉴》,但让他现场和苏轼打嘴皮子官司,他绝对打不过。
不过他毕竟是高太后专门派人从洛阳请回朝堂的,不仅民间百姓众星拱月般拥护,在朝堂上也有弟子紧紧追随,他不还击,不代表他身后的门生不记恨抨击苏轼。
“苏子瞻一定是嫉妒司马先生名望太高又居中枢核心,他想要取而代之,才会这般言辞!”司马光的门生将告状的折子呈到了太后面前。
太后没信,但这件事却对苏轼打击不小。
苏辙家偏厅,看着眼前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的老兄,苏辙默默给他倒了杯热茶。
“你说这帮人怎么争起来就没个消停,说我嫉妒司马君实的权名,我巴不得回咱眉州老家种地去!”苏轼盘腿托腮,语气哀怨,真的,他现在特别想念自己的东坡,也不知道上面的麦苗长势如何。
苏辙适时开口:“读书二十余载,做官又二十余载,我们不就盼着像今天这样能利用身上的官衔施展手脚吗?太后和官家把你我召回来,为的就是让我们尽力任用忠良,让以后的朝堂少发生今天这样的事情啊!”
苏轼看向弟弟,目光里又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