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上午进宫,在大堂内陈述许多,后又写了条陈建议做后续改革计划,又视察了一下新推行的制度。
面对同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总会优化出来一个最优质的答案来。
所以当我们看历史书、甚至世界历史总是感觉到眼熟、甚至既视感。
譬如忽必烈推行的这套制度,和叶云的那套差不多,都是由三省六部演化出来的。
行政中心叫做中书省,又叫做都省,
同时前面提到的那个千户、万户制度,在这里也有考虑到。
枢密院下设了万户府、蒙古军都万户府来处理那些千户、万户的事务。
同时,也有一套检查体系叫做御史台。
对比一下三省六部制,六部完完全全照搬不提,中书省决策、尚书省执行、门下省批驳。
叶云的那套内阁+御史台,不过是将中书省的决策权与尚书省的执行权二合一。
变成了类似于罗马元老院、英国议会的这么一种东西。
可以说诸葛亮、长孙无忌、萧何三人对政治、军事一切事务都有着相当大的决定权。
之所以不说他们有完全的决定权,是因为有叶云在。
有些事情还是需要叶云点头,或者说告诉叶云的。
将忽必烈和叶云双方的行政效率做个对比,实际上是叶云更胜一筹。
你以为忽必烈不想弄个叶云那样的组织吗?
并不是,只是因为忽必烈并非是政治核心,头上有着成吉思汗,还有着术赤、察合台二人压着。
这些人都是从部落依靠军事力量打出来的,军头的作风习气散不尽,谁说话的分量更重,还要看谁手上的兵马更多。
不然为啥察合台敢毫不避讳的直接羞辱忽必烈?
一旦有了这种思维,想要削他们兵权根本不可能,在他们眼中看来,削他们兵权和要他们命一样。
所以忽必烈不可能像叶云一样通过和某两个派系首领开个小会,就把各军军额给定了,解决一切问题的。
也不可能把权力集中起来交给某一个人。
诸葛亮是谁?
千古万人!
萧何的能力毋庸置疑。
长孙无忌比起前面两位虽有不足,但也是策划了玄武门之变,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人物。
在加上叶云考生的身份,无需担心忠诚问题,他自然而然的可以把权力交出去。
忽必烈不一样,本次出场的人物全都是军事才能高的,内政方面的人才一个没有。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人,叫做耶律楚材。
俗话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这人可以称之为草原上的诸葛孔明、马背上的萧何。
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辅佐成吉思汗成就大事。
成吉思汗对他的评价极高:
“此人是天赐我家,以后军国庶政,都可以托付给他。”
没开玩笑,这人真的是草原上的灯塔,不信查查他干了啥。
现在没有这种人,又不能指望术赤、察合台去处理内政。
所以忽必烈开科取士,从本世界土著里面选了一些人来到中央任职。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是土著,所以不能完全信任。
况且,还有察合台、术赤二人对忽必烈虎视眈眈。
他就不可能把权力整合到一起,只能层层分割、层层下派。
当然,任何政治体制都是有利有弊的,并不是说叶云的体制一定比忽必烈好。
只是叶云不需要考虑内部压力,可以将所有资源一致对外。
而忽必烈需要将一部分资源对内维稳,不能使上全力而已。
傍晚时分,居然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来。
忙了一天的忽必烈终于下班,在一群蒙古亲卫的簇拥下回家,却见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人。
正是白天那个卖糖葫芦的小贩,此人撑着一把老旧的油纸伞,古怪的是这男人没有给自己遮雨,而是拼命的护着一个看不起的圆柱形物体,整个身子大半处于雨伞之外。
“仁王...”男人见到忽必烈,远远得怯声呼喊。
忽必烈听到此声,知道此人有些惧怕周围的蒙古铁骑,当下挥了挥手,四周亲卫心领神会地让出一条路来。
忽必烈从亲卫手中接过雨伞,一人下马亲自向男人走去。
“你叫我仁王?”
“仁王原本就是王子,今日又救了俺和俺家婆姨,肯定是仁王转世,当然要叫仁王!”
那名男人一边说,一边笨拙的给忽必烈弯腰俯首鞠躬行礼,做完这些后,又将雨伞下的圆柱体拿出来恭恭敬敬地奉上:
“这是今天的最后一棒冰糖葫芦了,俺和俺家婆娘给仁王专门留的,想给仁王尝尝......只是门口的两个大哥不让俺进,俺就在门口专门等着仁王,可算是等来了。”
忽必烈身份何等尊贵,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哪里会稀罕这冰糖葫芦,刚要拒绝,却发现这棒冰糖葫芦居然是干的,抬头望着男人湿透的身子,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他刚刚是在给这棒冰糖葫芦打伞,怕这棒冰糖葫芦被雨水打湿了。
忽必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