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诸侯并起
寿春,州牧府。
周琦正整顿扬州之际,忽然收到袁绍、袁术两人书信。
袁绍书信里面,痛斥董卓罪行,又为袁氏哀悼,希望周琦能够尽起扬州之军,并力讨贼。
周琦回书,婉言拒绝,以董卓拿盖勋生命威胁之事告知袁绍,并且诚恳表示:吾并非不愿讨董,却不忍置先生于死地。
至于袁术的书信,却是帮孙坚说话。
此时的孙坚,已经投靠了袁术,得知自己家眷都被带到州牧府以后,恳请袁术帮忙。
周琦亦是回信,告知袁术自己并无害孙坚家眷之心,之所以如此行事,也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
若孙策等人想要离去,周琦绝不阻拦。
回绝了两人,周琦当即召来戏志才、张允、顾雍、边让、全柔、陈温等人前来议事。
周琦谓众人言:“诸侯齐力,起兵讨董,不知诸位对于未来局势如何看待?”
众人闻言,皆面面相觑,大多数人都是斥责董卓乱政,却没有说出什么有建设性的看法。
周琦随后将目光放在全柔身上,道:“全中郎自雒阳回返不久,应该最了解当前雒阳局势,可有高见?”
全柔略作沉吟,继而说道:“董卓出自西州,少为将帅,闲习军事,南征北战,骁勇异常,又扼守要地,易守难攻。”
“反观袁本初兄弟,皆为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
“除曹孟德与孙文台以外,余者皆无军旅之才,临锋决敌,不如董卓远矣。”
“且诸侯虽举袁本初为盟主,终究未得朝廷册封。诸侯虽众,却尊卑无序,各怀心思,若恃众怙力,恐会各自拥兵,以观成败,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也。”
“况山东承平日久,民不习战;关西顷遭羌寇,妇女皆能挟弓而斗。并、凉之人与羌、胡义从,皆边塞悍勇之辈,董卓爪牙也。”
“双方若战,犹驱虎狼以赴犬羊,鼓烈风以扫枯叶,诸侯恐难御之!”
说到这里,全柔略作迟疑,继而说道:“唯二能与董卓交战者,必曹孟德与孙文台是也。二人都曾领兵,颇通兵事。”
“然此二人人微言轻,若无诸侯鼎力支持,终究独木难支!”
周琦闻言,不由对全柔刮目相待。
他没想到,边让给自己力荐的这位从事中郎,居然有此等见地,倒也非凡。
有了全柔开头,众人当即也不再藏着掖着,开始畅所欲言。
除了边让、陈温以外,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关东诸侯的未来。
及至终了。
周琦叹道:“此战过后,无论谁胜谁负,天下都会进入诸侯并起的时代。”
对于周琦的这番话,众人却没有出言反驳。
此次诸侯讨董,已经使得朝廷威信尽丧,诸侯拥兵割据已经必不可免。
北方以及中原之地,很有可能会迎来长久的战乱。
战乱一起,不管是高高在上的世家大族,还是雄踞一地的地方豪强,只要没有站好队,都有可能会被清洗。
此时。
他们反倒庆幸自己位于扬州,有了手握重兵且雄才大略的周琦在此,扬州可以稳定许多年。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董卓见诸侯势大,焚烧雒阳,迁都长安。
时袁绍屯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酸枣,袁术、孙坚屯南阳,孔伷屯颍川,韩馥在邺城。
诸侯见董卓被迫迁都,认为此次讨董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董卓虽撤,其兵未损。
诸侯畏惧董卓兵强马壮,又有心保存实力,不愿充当讨董先锋,绍等诸军皆莫敢先进。
曹操见诸侯分兵屯于各处,空耗钱粮却不敢追击逃往长安的动作,当即说道:“吾等举义兵以诛暴乱,今大众已合,诸君为何迟疑不进?”
“若坐视其安然迁都长安,假使董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彼无道,犹足为患也。”
“今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
诸侯闻言,面面相觑,却并不表态。
曹操见状,心知众人皆欲保存实力,心中愤恨只得独自引兵向西,将据成皋。
张邈素来义气,心中不忍,遂遣将卫兹分兵随之。
曹操、卫兹领兵进至荥阳汴水,忽遇董卓麾下将领玄菟人徐荣,两军交战,果如全柔所言那般,新召之兵不敌百战精锐。
哪怕曹操指挥得当,与徐荣厮杀将近一整日,却仍旧不敌西凉铁骑,麾下士卒大多战死。
曹操兵败,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仓惶而逃,若丧家之犬。
其从弟曹洪翻身下马,将自己的战马送给曹操,曹操不收,道:“战马给我,你待如何脱身?”
曹洪却是说道:“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也!”
曹操闻言,想到了如今残破的大汉江山,以及麾下战死的儿郎,不由潸然泪下,这才骑上了曹洪所赠战马。
曹洪乃步行从操,两人趁着夜色逃走。
徐